马大姐和她的东北厨师团队。不少伙计是她当年一起下岗带到杭州来的老同事。
下午3点多,马大姐的店里依然有不少客人在用餐。
马大姐的马丫东北菜隔壁,是王三火锅店,老板娘赵姐(中)也是从东北齐齐哈尔来的。这是赵家姐弟三人。
下城区珠埠里,再过一个月,随着下城区三村连片改造的推进,即将从杭州的美食江湖中退隐。
马丫东北菜,是珠埠里一块响亮的牌子。
不长的小街,分布着马丫东北菜、马丫烤肉火锅、马丫东北风味馆三家店。每天晚饭点一到,吃客们从杭城各处拍马赶来……白切猪手、蒜泥肘子、猪耳朵拌瓜丝、哈尔滨红肠、酱大骨、锅包肉,伴着10块钱一瓶的“大绿棒子”(哈尔滨啤酒),吃客们披着夜幕,倾诉着各自的喜忧,然后踩着晨曦,晃晃悠悠归家。
前天下午,“马丫东北菜”门前那块“门店搬迁”的牌子,已被大雨淋湿,老板娘马大姐坐在牌子旁,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
马大姐53岁,齐齐哈尔人,齐耳短发,一身黑色连衣裙,走起路来总很匆忙。她说,跑堂上菜,不快哪行?头发也一样,厨烟味太浓,短些好。
雨小了些,我们一前一后进店,我注意到,马大姐右脚脚踝处系了一根黄金链子。她说,东北人爱穿金戴银,之前她也买过一些,后来嫌太麻烦了,就很少戴了。
马大姐更喜欢手上戴绿松石,说简单、大气。十年前,她刚来杭州搭棚子炒菜时,绝不会想到,她一个下岗工人能“混”到如今这般模样。
那时,她刚从齐齐哈尔造纸厂下岗,生活没了来源,于是和老公“铁蛋”在当地弄了个流动炒菜摊,风吹雨打,生活也没见起色。
“也就是2005年,我听老乡说,杭州没有烧烤店,于是我就一个人来了杭州,在珠埠里租了个门面,十来个平米,门前搭了个棚子烧菜。”
马大姐说,自己可能是珠埠里唯一不会烧饭做菜的老板。“掌勺的都是从东北那边招的,我老公也烧菜,唯独我不会。”
一年后,老公“铁蛋”也追着马大姐来到杭州,为了贴补生意上的亏损,他开了半年出租车,后来店里生意好了些,索性出租车不开了,心思全放在这家烧烤店。
十年下来,珠埠里已经与舟山东路、河东路、望江门、胜利河一样,在杭州吃客们心中筑起了不可替代的地位。“马丫东北菜”的名气越来越大,从一家店开到这条街上的三家店,再加上今年城西、城北以及滨江又新开了三家分店,马大姐的东北菜越做越火,不过,她也熬成了黑眼眶。
问她,江湖有传说,“马丫东北菜”这些年人气火爆,老板娘年收入上千万元,还开起了保时捷,住起了别墅……
马大姐一脸惊愕,拍了下大腿,摸了摸手指头上的绿松石,“我要是年收入上千万,我还每天坐在这里闻着厨房味?”
她说,传言中的保时捷确实有,可是现在生意人家里头有个保时捷也不算很特别吧?别墅就别说了,我到现在住的还是2010年在余杭买的89平方米的房子。
店里大厨王师傅说,老板娘自己都不开车,之前也是老板偶尔开开。店里好多是她当年下岗的同事。
“传言多半太浮夸了,老板娘喜欢给我们买点金项链、金耳环,东北人喜欢这个,图个吉利,也是奖励给我们老员工。再说了,老板娘这么照顾我们,我们跟着也有个奔头。”一位员工也是马大姐的前同事说。
下午4点左右,马大姐和伙计们开始忙碌起来。
三个年轻女孩冒雨来到马丫东北菜饭店,她们是从下沙特意赶过来的,“来之前还在网上搜了她家的口碑。”一个女孩说。
再过一个月,“马丫东北菜”等一溜店铺各自要搬离珠埠里。这里未来规划有学校、公园,还有商业区域、住宅区等。
马大姐说,在杭州这么多年,对杭州有感情,我们把户口都迁到杭州了,也让女儿来杭州了。
“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去了滨江分店打理,女婿大学毕业后,本来在房产中介上班,可三个月都没有卖出一套房子,索性和女儿一起打理分店,我和铁蛋(老公)年纪大了,两人以后就在家养养狗、出去旅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