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正在研究两种方案:
1.政府收购一楼住房
2.有条件的小区加盖一层,一楼住户搬到顶楼
昨天,杭州召开全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暨老龄工作会议,现场数了数,包括老龄工委、民政、财政等60来个部委办局参加,你熟悉的叫得上名字的单位,都是杭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
会上,市养老办主任、市民政局局长徐小林,介绍了2017年养老服务的重点工作,包括区县(市)各设1所以上护理型养老机构;健全医疗机构老年人优先服务机制;开展老年保健品市场整治,对老年人消费权益受损开设绿色通道;推进杭州市老年病医院、城北老年人活动中心项目建设等。
很多老年人盼望老小区能加装电梯,解决居家养老出行问题。但根据3月征求意见的《市区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的实施意见》内容,如果遇到一楼住户不同意等问题,电梯可能就很难安装成功。
破解“一楼住户”难题,即将出现转机。昨天会上透露,杭州正在研究两种方案,一个是对一楼住房进行收购流转,一种是针对有条件的老小区,加盖一层,一楼住户可搬迁至顶楼,腾出的一楼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住房。这只是考虑方向,方案出台之前,一定会全面征求意见。
2016年出生 男性平均寿命80.21岁 女性平均84.10岁
昨天,有两个和“年龄”有关的好消息。
一个是82.08岁,杭州市卫计委昨天公布2016年杭州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这意味着,2016年杭州出生的人,平均可以活到82.08岁。
一个是159.13万人,这是2016年底,60岁以上户籍老人的数量,占总户籍人口21.55%。
昨天市卫计委还按性别公布了更详细的数据:2016年男性期望寿命80.21岁;女性更高,84.10岁。
期望寿命,是依据寿命表计算出来的。新生儿死亡率、意外伤害死亡率对居民期望寿命影响较大。
在不特别指明岁数的情况下,人均期望寿命就是指0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新生儿死亡,一下子就把数值拉了一大截。2016年,杭州市新生儿死亡率千分之1.18,很低,低于上海。
而在死亡率方面,2016年全市死亡人数43163人,总死亡率为6.10‰,和2015年持平。
前五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181.68/10万、脑血管病112.21/10万、心脏病95.63/10万、呼吸系统疾病81.97/10万、意外伤害死亡54.68/10万。
与2015年相比,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中毒死亡率均有所上升,而死于肺炎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显著减少。
60岁以上占10%是老龄化
杭州的比例是21.55%
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越来越多,如果没有青壮年数量的同步跟进,我们面临的就是很现实的老龄化问题。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早在1987年左右,杭州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提早了11年。
2016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总户籍人口21.55%,比上一年增加8.23万人;65岁以上老人104.79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14.19%;80岁以上老人27.18万人。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有333家,养老床位有67293张,算下来每千名老人床位数42.4张。
2014年,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给杭州“指派”了一个任务,将杭州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首批城市。
实地考察三家养老服务机构
进展如何,昨天参会的近百人,考察了杭州三家养老服务机构,也许,它们就是未来我们养老的方向。
上城区:嵌入式养老机构
西湖边,吴山脚下,万松岭路92号,青砖高墙,亭台回廊,花草流水,以前这是一家四星级宾馆,现在这里是上城区的一家颐养中心,这里住了90多位老人。
这里是杭州嵌入式养老机构代表。有能力的建大照料中心,没场所的就通过社区既有房屋改造,开辟拥有三五个、十来个床位的嵌入式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个性化服务需求,会是我们未来养老场所之一。
这家中心场地不大,功能齐备,有保健中心、医疗中心、营养配餐中心等。
昨天吃过早饭,81岁的胡秀英坐到松软的沙发上,用杭州话和机器人聊天。胡奶奶家在闸弄口,清楚地记得自己4月18日住进来的:“来的时候还拄拐杖,现在扔了!”
院子回廊里,92岁的袁奶奶精神很好,她抢在女儿之前跟我清楚地介绍,“我叫袁丽文,以前住在陶瓷品市场附近,老伴走了20多年了,喜欢搓麻将。”
问奶奶在这里有没有朋友,她乐呵呵地说:“这里都是我朋友。”
古荡街道:居家养老
解决老人养老,说到底就是解决老人的吃饭、看病、照料三大问题。居家养老需要一个服务中心提供餐饮、医疗、娱乐活动的场所,解决老人日常生活需求,昨天参观的西湖区古荡街道金秋家园长者服务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是杭州乡镇街道级别居家养老的典范。
金秋家园长者服务中心的钱塘厨房远近闻名,委托杭帮菜博物馆运营,饭菜都是老底子的“杭州味”,有高大上的薏米菊花老鸭汤、西芹百合拌腰果,也有家常菜狮子头、蒸鱼段、番茄炒蛋。一对浙大退休老教授夫妻,每天走上20分钟到这里吃饭,一天两顿,几乎天天如此,老先生说:“解决了吃饭问题,养老就解决一半了。”
千万不要以为老了就没事可做,76岁的黄品兰阿姨每天把自己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在活动中心唱老歌,中午做手工,午觉睡醒,到康复健身房活动活动筋骨,然后到健康生活科普馆学解鲁班锁、玩玩手眼配合小游戏。有兴致还去红娘工作室做公益,娱乐活动比年轻人还要多。
采荷街道:点单养老服务
江干采荷街道整合沿街商铺,把观音塘路两侧打造成了一条惠老服务街区,这里类似一个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微型养老院、康复训练、医疗和助餐、助浴等养老服务,运营机构甚至把专业化的照护拆分为100多小项。
打个比方,今天王奶奶腿不舒服,不想下来吃饭,她想吃红烧肉,同时想有护理员到家里给她按摩一下腿,电话就可以下单。很快饭菜就送到家,吃完饭,约好的护理员也到了,开始给她按摩。这种点单式的智能养老服务,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