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7日讯(通讯员 童耀南)走进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8300厂区,红砖黛瓦,满目苍翠,上世纪60、70年代建造并留存至今的数十栋军工厂房巍然屹立,透着浑厚的工业气息与历史底蕴,似在诉说古镇的前世今生。这其中,一栋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印信文化体验馆格外吸引眼球,这是昌化镇在打造美丽城镇中,将老一辈昌化人情结深厚的工业遗存改造提升,融入昌化特有的国石文化,让美丽环境、美丽文化转变为美丽产业,打造昌化国石文化金名片的一次尝试与落地。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在临安县昌化、昌北山区等地兴建了一批电子和国防企业,俗称“小三线”工业,这些企业填补了临安电子工业的空白,也为昌化精密元器件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60、70年代的昌化带来繁荣。8300厂区也成为不少老昌化人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也是许多在外走南闯北的昌化游子记忆中的乡愁印记。
临近新时代,根据上级的统一安排,这些企业相继撤离或改制,“小三线”工业也逐步向精密元器、智能制造行业转型。近年来,昌化镇涌现出了新剑、华通、钟表、鑫泽源等行业龙头企业,生产各类精密元器件零件、部件,其中手表螺钉占全国80%产量,昌化镇也被命名为“中国钟表配件之乡”,时代在变革,但这些上世纪60、70年代建设的老厂房却一直保留下来,见证了昌化的蓬勃发展与历史变革。
2019年以来,昌化镇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告捷的基础上,按照公共服务中心、区域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西部富美龙头的具体要求,聚焦“五个美”、“十个一”,全力打造浙西生态品质新城,争创县域副中心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在建设过程中,昌化镇对这些有历史、有底蕴、有乡愁的工业遗存加以保护并改造提升,规划建设8300国石文化产业创意园,以国石文化为主轴,以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艺术文化为主题,构建清凉峰动植物博物馆、8300寻梦馆、印石文化艺术馆“三馆合一”格局,落地文化自信的样榜文化产业园区,打造集参观、研学、体验、产品推广于一体的特色文旅品牌项目。目前,印信文化体验馆已建成并将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游览。
“昌化鸡血石享誉海内外,是昌化一张独一无二的金名片,在8300国石文化产业创意园建成后,我们将升级昌化石行业,形成国石文化产业链,赋予国石新的文化魅力。”印信文化体验馆负责人、浙江每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四海介绍,在2017年前后,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闯”进这片具有大量工业遗存的8300厂区,看到满目的工业老厂房,他就萌发将昌化工业文化与国石文化相融合,建设国石文化产业创意园的想法。
“对于昌化鸡血石,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石头本身的价值,其实更深层次的是其以诚信为代表的印信文化价值。”姜四海说,昌化石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其“印章皇后”鸡血石文化价值是无限的,印章是印信文化重要的载体,有着立信、用信、守信精神内涵,它将无形的文化价值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经过专属定制,能成为个人的精神符号与人生印记。
在印信文化体验馆内,琳琅满目的印石应接不暇,散发着浓郁文化气质。“体验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大量文创产品展示,更有现场设计、雕刻、制作工作室以及互动体验的场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闭环。”姜四海介绍,目前,印信文化体验馆已汇聚天下印石30余类,推出各类主题印章数十品种,也得到了许多高校、企业的青睐。
“去年,我们与浙江大学合作,为每位毕业的浙大学子赠送一枚“求是印”,将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融入印章中,收到广泛好评。”姜四海表示,目前,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已抛来橄榄枝,决定联合成立研学基地,致力开发、研究、传播印信文化。“接下来,我们还会相继推出婚庆印、成人印、城市印等文创产品,以此记录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真正让国石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姜四海说。
“8300国石文化产业创意园是昌化在打造美丽城镇人文美、产业美的重要版图,也是昌化镇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区域特色,构建城市符号的有力举措。”昌化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昌化镇将依托“鸡血石”文化的深厚底蕴,加大对印信文化的挖掘,探索国石产业发展新路子,做好“国石+”文章,持续擦亮“国石”金名片,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印石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