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18日讯(通讯员 王赟)鸬鸟镇地属西部乡镇,基础条件薄弱,各类人才吸附困难。为此,鸬鸟镇主动思谋加码,克服客观因素制约,推出“三巢叠加”人才品牌实施计划,尽可能创造条件吸引人、培养人、留住人,营造浓厚的招才引智氛围,增强人才归属感,从而为发展特色农文旅经济、圆梦乡村美好生活提供充沛的智力引擎,有力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为美丽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燕子归巢,增强认同感引导学子回流
重点依托农文旅项目资源,搭建大学生实践锻炼、文化熏陶、素质拓展等交流窗口,推广各类政策和创业潜力,播撒“乡村需要人才、乡村也有舞台”的种子,引导年轻人认可家乡、建设家乡,破解“山里青年留不住”的困境。
一是举办专场活动。依托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建立的“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教育实践基地,抢抓疫情后阶段发展机遇,组织开展“青年学子、人才创客联盟行”活动。全镇20余名应届大学生齐看家乡变化,共话家乡发展,深度了解“余您携手、杭向未来”人才政策,近距离感受美丽乡村和精品民宿、现代农业等新成果,与青年导师和创客探讨毕业后就业创业规划,并为鸬鸟发展建言献策,有效提升本地青年学子对家乡发展的情怀。
二是跟进常态联络。在建立应届大学生信息库基础上,组建人才联络微信群,打破地域空间限制,动态发布最新人才政策和工作资讯,就人才申报落地进行答疑解惑,形成了与本地年轻人才的常态联系机制,实现即时沟通、政策跟进、服务对接,进一步挖掘了潜在的青年人才资源,增强了本地大学生的归属感和依恋感。
三是推动创新实践。通过“三服务”“1名包干领导+1名驻企服务员+2家重点企业”及组团兜底的双重覆盖联系机制,细致解读企业招才引智扶持政策,发动全镇企业发布277个云招聘岗位和20个大学生暑期实习岗位,成功申报3家企业为余杭区大学生实训(社会实践)基地,在助企服务同时搭建岗位信息对接桥梁,促进人才回流,为后续留才铺好路。
固巢育苗,增强获得感提振内生活力
立足本地土壤,提供土地、场地、服务等要素养分,自主培育壮大富有生命力的乡土人才和平台,突出“聚人气、招财富”的引流作用,增强人才的获得感,激发本地内生动力,破解本地人才及孵化器较少的困境。
一是深挖本土潜力。围绕民宿、蜜梨等特色农文旅优势产业,深挖本土人才存量,大力开展人才申报上门服务,邀请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开展民宿管理人才健康规范云上培训,新增8名E类人才,新增4名F类人才。
二是搭建引才驿站。依托野天堂众创空间打造乡村振兴引才驿站,构建智本与资本共建共享模式。围绕“人才—从业—众创”的主线,展示育才用才孵化平台的实际成效,招引有赞、盈动资本、袋鼠云等重磅企业和CEO入股,形成青创社群,共同参与园区露营酒店、越野基地、自然学校等建设。
三是落地科技小院。全省首个“科技小院”基地成功落户三水果业农业园区,基地以蜜梨科技为主要研究方向,配备水肥一体化农业实验设备、梨文化展区、梨文创产品展示区、专家站等,并以此为依托,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为后续农业人才开展科研和培训见习提供场地支持、团队支援和业态支撑。
筑巢引凤,增强向往感吸引人才集聚
利用高校合作、招商项目等独特优势,借势借力借智,穿针引线、强强联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多人才入驻乡村,向重点产业集聚,破解外来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长期留下来创业的困境。
一是加速校地合作。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转化项目洽谈和相关校地活动,合作引进若干有关农文旅研究项目和教授硕博研团队。委托浙大完成“数智乡村”政府重点改革项目初步研发通过政企校三方合作,进行生态梨园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1名浙大教授、3名硕博士入驻。邀请浙大紫领“黄土地”计划余杭实践团18名优秀学子开展“生态立镇、绿色富民”主题实践活动,参观蜜梨龙头企业、余杭抗日战争纪念馆,并与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创业人才就创新创业和基层治理工作进行深入交流。
二是谋划招商项目。主动对接长三角推介存量招商资源,开展“双招双引”宣传,主打镇级创新创业园项目,盘活老政府区块,邀请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产业服务中心运营团队进行专业管理,转换招商思路,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优质公司、初创团队、人才咨询服务,通过项目招引人才的方式,加快电子商务、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等专业人才入驻,实现“产业引人、人兴产业”互补互益。
三是优化留才环境。通过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浙江在线等媒体刊发《余杭鸬鸟:引才兴乡村》《山沟沟引凤来》《好山好水引来金凤凰》《鸬鸟引育“两新”人才,服务蜜梨经济》等多篇人才报道,向外传递重视人才的浓厚氛围。开展线上线下梨花节、蜜梨节等节展宣传活动,通过网红直播人才扩大引流范围,增强蜜梨小镇人气,展示营好商、招大才、助优产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