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10日讯(通讯员 吴立高)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位于象山港尾的宁海强蛟镇,刚踏入3月已经是游人如织,“近水楼台”的滨海旅游风光无限,一个独具特色、尽显风情的文旅融合特色小镇跃然眼前。
有着“海上千岛湖”美誉的强蛟镇,近年来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力打造“蓝湾绿岛·逍遥强蛟”全域旅游大景区,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强蛟将对标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五美”要求,锚定峡山和薛岙区块“两个美丽”图景,争创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样板。
擘画“两个美丽”图景
“今年我们计划投入7500万元,推进全镇34个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半岛小镇高质量发展。”强蛟镇党委书记叶挺告诉记者,该镇强化顶层设计、镇村联动、要素整合和多维合作,落子十四五“两个美丽”新格局,全面推进峡山和薛岙两个区块美丽崛起、美丽振兴,加快形成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文旅融合新高地,全力打造华东滨海旅游度假小镇。
峡山和薛岙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湾、岛、滩等自然资源,通过实施“两个美丽”行动,深入挖掘峡山蓝色海岸和薛岙滨海风情,贯穿下渔、薛上岙、临港、王石岙等沿海村庄,串联海岛观光、渔村古迹、火山岩地质公园等环岛旅游线,努力把美丽城镇建设成效延伸至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做好“大格局、大景区、大产业、大品牌”四篇文章。
按照全域旅游大景区的发展定位,强蛟镇全面提档湾区旅游优势,绘就大环岛、大花园的美丽生态画卷。接下来,该镇将着眼“文旅特色”,在环境上下功夫、生活上做文章、产业上深发展、人文上重挖掘、治理上求突破,从“形”到“魂”书写新时代“小镇故事”。
激发“文旅融合”潜能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让强蛟旅游“如鱼得水”。据悉,2020年虽受到疫情和跨省游停滞等影响,但全镇自驾游、打卡游、疗休养度假游等游客量高速增长,仅是横山岛景区游客量就达12万人次,高品质、高消费旅游市场得到迅速拓展,朝气蓬勃的文旅产业正成为强蛟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
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要发挥其深度融合后的“化学反应”。深谙于此,强蛟镇高标准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精心对全域文化和旅游发展谋篇布局。同时借智由高等院校、资深媒体、专业团队组成的文旅发展“智囊团”,坚持一体规划、市场运营、开放发展,有效促进文化与旅游要素嫁接,实现两大产业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眼下,峡山国家二级渔港升级改造项目、宁海湾1号码头建设、储岩坑治理工程、铁沙岛滨海浴场和海上度假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蜃海湾”二期海上木屋、“望月星空”概念民宿、海上横山书院、禅修精舍等建设项目也即将启动。
在保持宁海湾原有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该镇加快推进升级强蛟群岛景观设施,推动文旅产业要素集聚集约,整体提升“蓝湾绿岛·逍遥强蛟”旅游度假区文化品位。
释放“旅游业态”活力
以游强镇、以游富民,红火旅游催热美丽经济。随着强蛟文旅产业的全面推进,音乐咖啡吧、英式下午茶、海上游艇汇、海岛民宿、渔文化馆等特色I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旅新业态迸发出强劲活力,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蓬勃态势。
小镇越变越美,每次来都会有新的体验和期待,这是许多游客在强蛟的亲身感受。据悉,该镇接下来将围绕“春夏秋冬”四季轴,打响春季马拉松、夏季海钓大赛、秋季海岛音乐节、冬季蚝门盛宴美食节等主题旅游品牌,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文化和旅游互动效应,由传统的“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服务经济”转变,将文化体验、文化消费渗透到文旅融合发展的全过程之中。
此外,强蛟镇还探索推动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建设同频共振,形成大文旅产业发展态势。积极深化“艺术振兴乡村”理念,加强与南开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对接合作,借力高校专业特长与创造力,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共建共享美好家园,有力推动骆家坑、峡山、上蒲等乡村文化、旅游全面振兴。
蓝图已绘就,风帆已张满,强蛟半岛小镇正乘风破浪驶向更美好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