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机房
余杭区延误指数
市民之家实行先离场后付费
市民之家智慧泊车引导牌
海外视频面试
智慧医疗
身处杭嘉湖平原的余杭,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水的流动如同互联网,促进了各种要素的交织,而一个个智能化的数据,则在行云流水间无限连接。“数字化”是插在余杭大地上的一张醒目“标签”。
在余杭,数据既是城市活动的足迹,也是城市治理的密钥;人工智能既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服务人民的推力。
2019年,在机构改革的浪潮中不少新部门应运而生,余杭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高地,余杭怀揣着对“数据”的巨大热情,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以建设“移动办事之城”“移动办公之城”为总目标,全面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数智余杭”新未来。
转型:数字政府彰显“善政善治”
听说在余杭办理不动产业务,一站式、零见面就可以搞定,真这么方便吗?当然是——真的!
如今在余杭,市民可以在网上实现“零见面办理”不动产相关业务,实现不动产业务“跑零次”。这背后,全靠这个“数据共享平台”。
“我们依托数管局的技术支持,搭建了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接入企业变更信息、区农商银行电子合同信息等38个数据通道信息查询功能。”余杭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综合科科长莫翠勤说,所有受理资料都以电子形式上传平台,通过数据的实时传输和交互共享,24小时内就能完成材料审核、登簿。同时,银行机构也能通过数据共享平台,第一时间获得登记结果并放款,全过程时间提速50%以上。
在余杭,大数据和新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老百姓的办事习惯。而这背后所支撑的,正是余杭不断深化的政府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治理革命。它需要政府部门主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把数字化转型贯穿于政府治理的各个方面,以数字化项目建设全方位提升政府效能。
余杭用好了“数字化”的引领、撬动、赋能作用。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余杭依托钉钉平台,自主研发了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办事门户“一张脸”,后台数据“一个池”及通用平台、专业平台。目前,余杭首批试点单位梳理的68个办事主项、134个办事子项已全部接入“内跑”办事门户,其中132项已实现在线办理。
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办事流程再造,余杭让材料“瘦身”、流程“打包”,变办事对象跑腿为网上流转、信息互通的数据跑腿。
赋能:城市大脑演绎“余杭故事”
2019年的仲夏,余杭举办了一场“超乎预期成功”的全国“双创”活动周主场活动,把全国的科创目光都聚焦在了未来科技城。
双创周期间,未来科技城顺利接待了超4万人次的客流量,总交通量增加9.8%,核心区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平均交通延误却下降1.42%,平均排队长度下降6.39%。这其中,“道路延误指数”功不可没。
事实上,这只是厚积薄发的城市大脑·余杭平台的一次“小试牛刀”。
今年3月,依照杭州城市大脑统筹规划要求,余杭正式全面启动城市大脑·余杭平台建设,将散布在各个角落的数据连接起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对城市管理、为民服务等方面进行即时分析、指挥、调动、管理,从而实现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
目前,城市大脑·余杭平台已接入省市数据接口134个、区级接口22个,编制了各部门个性化数据目录724个,归集了43个部门合计44.6亿条数据量,向14个区级自建业务系统提供156个共享服务接口,总调用数达23万次数;区实现赋码地址111万个,其中房屋126万个、人口305万个、企业25万个、事件91万个、感知设备1.2万余个。
有了这样一个睿智的“大脑”,余杭还需要灵活敏捷的“四肢”。
“城市大脑·余杭平台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社会创新。”数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从便民利民和社会治理的初心出发,我们强化数据运算,在余杭平台上统一部署公共支撑模块,再搭配计算模型、流程中心和事件中心等智能化平台,实现‘一平台+N场景’可生长场景架构。”
俗话说,“实践是试金石”。在城市治理方面,很多从前的麻烦事,如今都能迅速解决。比如,抓取社保欠费、经济涉诉企业、法院失信黑名单等10方面数据设立欠薪预警模块,全区欠薪案发率同期下降31.7%;停车诱导系统和AI视频巡逻系统能自动发现道路违停车辆,提醒车主在10分钟内驶离就能免罚……
而在便民服务方面,“先看病后付费”、“文旅数字在线”、良渚遗址公园“快速入园、自助结算”、“人才e家”等层出不穷的“黑科技”也在余杭这个“大试验场”应用。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城市大脑’余杭平台应用的‘触角’也将进一步延伸。”余杭方面表示,实现数据统一管理和共享共用,余杭将实现城市管理和便民服务“便利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巨大转变。
整合:多维度完善“数据智库”
“您好,经评估贵公司符合余杭区政府质量奖申报条件。请尽快提交政府质量奖申报表、自我评价报告……”这是余杭一家企业负责人收到的一条温馨短信,提醒她适时准备申报余杭区政府质量奖。
而给这位给企业推送信息的这位“神秘人”,正是“余杭多维度市场主体服务平台”。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余杭要实现政企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做了一次全新尝试——创新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打造了“多维度市场主体服务平台”,涵盖税务、市场监管、科技、统计、经信等14个部门的信息综合数据,从全区、镇街、产业三个层面对企业进行数据分析。
“就我们经信局的工作来说,通过平台大数据挖掘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后续能对企业开展人才、资金、政策等针对性服务。”余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经济运行科科长李良邑说,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以查阅政策,也能提出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人才培训、资金扶持、产学研转换等需求,各部门就能根据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和所需,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余杭用大数据、决策引擎建构企业画像,给企业找政策、找服务、找资源、找资金、寻帮助,提供“一站式”服务。
对余杭而言,数据就是要用起来的。
过去一年,余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汇聚了综治、安监、公安、城管、消防、住建、公交等23个部门、近10亿条数据。而这背后的工作量却是巨大的。
数管局相关负责人说:“在这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数据归集、清洗加工的工作,将全区各部门的数据归集到我们的数据平台,建立数据间关联,形成区域数据平台。”
而随着信息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各个应用系统对数据交换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一个安全稳定的数据环境尤为重要。
严守数据安全底线,余杭还有“高招”。
制定《余杭区政务数据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余杭区“十六个标准”等地方性标准规范、签订数据资源安全责任状、组织开展全区政务数据安全培训、加强区级数据安全检查、定期进行安全评估……打造“多维联动、立体防护”的网络数据安全管控机制,余杭正逐步形成基于物理、网络、平台、数据、应用、管理的六层立体安全防护体系。
改变:信息化养成政府“新习惯”
今年8月,一场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招聘面试在余杭举行。与去年一样,今年的面试方式仍是“视频对话”。
在余杭区委党校的多媒体教室,三间教室同时进行,钉钉视频通话的画面投放在60寸大屏幕上,5名考官一起,与应聘者来了一场跨越空间的对话问答。
余杭对钉钉视频通话连接全球有十足信心,不单单是依托了去年的视频面试经验,更多的自信源自于余杭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探索钉钉平台应用推广,余杭在政府办公方面,已多年未曾有过“案牍之劳神”。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登陆‘余政钉’APP,查看有无需要办理的公务通知。”小吴是数管局数据管理科的工作人员,用“余政钉”办公已是他的工作习惯。
余杭在钉钉平台上建立了“智慧余杭”移动门户,整合现有政府部门功能门户,可根据个人所在部门、职级、岗位、日常工作行为等而智能呈现不同的门户内容,并设立了微应用5大类29项。
“‘余政钉’上有我们工作常用的钉钉日志、请假及盖章申请审批、视频会议等功能,办起事来又快又方便。”小吴最喜欢的还是“余政钉”的“DING发送”功能,“一些比较急的事项,可以通过电话或短信第一时间通知到对方。”
眼下,浙政钉余杭总注册人数23361,总激活人数23361,激活率100%,完整率100%,日均活跃人数18202人、活跃率80%;日均消息发送数5739条,聊天人数7905人,微应用使用人数375人,DING发送数662条。
说起余杭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已有10多年的“统建共用”历史。如今,余杭区电子政务网络已覆盖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和大部分国企公司,共接入点位约1400个,上网用户约2.5万余人,主要机关单位实现千兆网络接入。
在政务云建设方面,从2017年起,余杭便借助社会力量,与第三方政务云平台服务商合作,为余杭搭建起了政务云平台,开设约340多个云资源,“托管”着余杭各级机关单位约100多套业务应用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的政务云平台现正支撑保障着城市大脑·余杭平台的稳定运行。摒弃传统建设思路,余杭整合了原数据中心、华通云和社会治理平台二期共1000余台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和物联网设备等,把城市大脑各项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池,悉数部署在了政务云平台上。
运维保障工作是固本强基、事关长远的任务。余杭正着力优化完善平台建设,进一步挖掘数据应用价值、放大平台功能作用,通过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及信息化建设,确保党委政府决策更精准、部门服务更高效、群众办事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