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27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邵晨 陈芦 林炫铮)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就必须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这个难题。虽然早在3年前,北仑区就已经开始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创建,但受高昂的成本和运维费用的制约,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能得到全面推广。
为寻求新的突破,去年以来,北仑区组织各街道多次外出考察,了解不同处理模式运行的优缺点,通过借鉴各地经验,最终增选了机器快速成肥、阳光堆肥房和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三种终端处置模式。并由各街道根据实际,结合现有不同处置终端技术模式的优缺点,优选终端处置方案并将不同终端进行整合使用,以“实现垃圾就地资源化循环利用”为方向,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建设处置终端、源头两分提高分类效果、多形式运作确保长效的路子。起到了扬长避短、提高效率、降低费用的良好效果。
因地制宜建设机器快速成肥加阳光堆肥房模式
花木是柴桥街道的支柱产业,当地农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花木,这也导致了农田秸秆废弃物的大量堆积。结合这一实际,柴桥街道河头村去年率先建成了北仑区首座阳光堆肥房,并于11月底投入使用。
记者在河头村看到,该村的阳光堆肥房由占地近50平方米的三间平房组成。平房的屋顶一侧为玻璃坡顶,另一侧为垃圾投放平台,并设有垃圾投放口,室内设有喷淋、排水、补气、排气等配套系统,用于调控物料水气状况,前墙还设有出料门,室外设有专门渗滤液池。
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阳光堆肥房其实就是一种就地堆肥化处置农村生活易腐垃圾的仓式静态好氧高温堆肥设施。因其屋顶安装了透明玻璃,可以利用太阳能为堆肥仓辅助加温而促进垃圾腐熟,故而冠以“阳光”之名。
“河头村目前采用的是快速机器成肥和阳光堆肥房相结合的处置终端,厨余垃圾经成肥机器预处理,与经粉碎的秸秆等一同投入阳光堆肥房做堆肥处理。可别看了这小小的3间投料仓,它们能够处理掉全村近3000人的分类易腐垃圾,且前期投建成本不高,运维费用低,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几乎没有污水、臭气的排放,非常经济高效。”该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阳光堆肥房的日常管护也十分简单,只需通过科学配置喷淋和换气系统,添加高效降解微生物,再辅以阳光热能,就可在40—60天内完成对投入的生活源易腐垃圾、农业秸秆等废弃物的堆肥过程,产出优质的有机质。
据该负责人介绍,经过阳光堆肥,每吨可腐烂的生活垃圾可转化成0.2至0.3吨的有机肥料。堆置腐熟的有机肥可直接用于农林生产或深加工成商品有机肥。
白峰试点黑水虻生物转化模式
机器快速成肥模式虽然成肥效率高,但存在高耗能等问题,为此,白峰街道开始试行利用“生物处理工艺”处理餐厨垃圾的新技术,把成肥机器作为厨余垃圾的预处理设备,经搅碎、去除杂质后直接投喂黑水虻,如此一来,既提高了机器的实际处理能力,又大大降低了能耗,还保障了资源转化效率和效益。
记者在白峰有机垃圾生态处理中心看到,成千上万条黑水虻正兢兢业业地致力于“吃垃圾”工作,经过成肥机器预处理的厨余垃圾在这些“劳模”的努力下,以惊人的速度变少、消失。
“黑水虻喜食腐物,且幼虫具有乞食特性,因而能快速降解转化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白峰有机垃圾生态处理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黑水虻的生命周期很短,只需两周时间就能将餐厨垃圾中80%的营养物转换为高质量的昆虫蛋白,余下的20%则转换为富含养分的虫粪有机肥。
吃的是垃圾,转化的是资源,黑水虻不仅规避了直接利用餐厨垃圾带来的弊端,而且通过就地消纳,降低了垃圾总量,有效破解了垃圾“围城”的局面,同时,垃圾还变废为宝转化为当地绿色循环经济新的突破口。
目前,白峰街道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餐馆和部分村的厨余垃圾均由白峰有机垃圾生态处理中心养殖的黑水虻进行处理。“之前垃圾都是靠餐厨垃圾处理设备进行高温发酵,就算机器24小时不停运转,一天下来最多处理1吨的厨余垃圾。现在有了黑水虻这个‘好帮手’,设备仅需搅碎、去除杂质、脱水脱油即可,每天能为中心省下100多元的电费。”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北仑区已完成新建生活垃圾机器快速成肥处理终端8处、黑水虻生物转化终端1处、阳光堆肥房处理终端2处,在建、待建阳光堆肥房处理终端1处;完成分类创建实施村117个,覆盖面达60%,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