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东梓关,一个有渔故事的地方

2018-09-13 15:00  来源:富阳日报 记者 许媛娇 通讯员 柴惠琴 王梦姣

  靠水吃水,东梓关江景 姚天麒 摄

  东梓关杭派民居 孙阳 摄

  安雅堂 钱爱民 摄

  从前,介绍东梓关,会搬出文豪郁达夫,他在小说《东梓关》中写道:“这是一个恬静、悠闲、安然、自足的江边小镇,民风淳朴……”

  现在,说起东梓关,一幅白墙黛瓦的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东梓关的新杭派民居俨然是吴冠中笔下的水墨江南。东梓关也因而成了“网红村”,令人向往。

  富春江畔的这个小村,位于场口镇西部,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这是有故事的地方必备的要素,东梓关自然是有的。要了解一个地方有很多方式,挖掘其历史,走遍角角落落,体验风土人情……东梓关是这样一个地方,了解得越多,你对她的喜爱便会越浓。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东梓关的故事,一直和富春江里的江鲜密不可分。清代诗人许正衡是东梓关人,他在《富春杂咏》一诗中写道:“晚风隔水起渔歌,拨刺银鳞出碧波。首夏鲥鱼新上市,酒楼月下醉人多。”

  9月底,一场富春江江鲜大会就将在东梓关举行。那么,从富春江里的鱼开始,让我们重新走进东梓关,再探“网红村”。

  许氏始祖许彧为母亲“对江求鱼”

  许姓是东梓关族群中的大姓,最早迁居富阳的是许明,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相国,隐居在距离东梓关约十里的屠山,积善行德做了不事,在南宋潜说友撰的《咸淳临安志》上有专文记载。

  其后人许彧,生活于五代十国末期到北宋初年,和母亲起初也住在屠山,今下图山一带。因他的母亲孙氏爱吃鱼,但屠山山高林密,难以吃到鲜鱼,因此,许彧先迁居大桐洲,宋初时迁居东梓关。东梓关临着富春江,江鲜资源丰富,鱼类很多。这样,许彧的母亲就能天天吃到最新鲜的鱼了。

  许彧侍奉母亲吃鱼,还有一个感人的孝心故事,名叫“对江求鱼”。

  迁居东梓关后,许彧每天给母亲的饭食中都有鲜鱼。一日,许彧因身体不适,没有抓鱼,不久,母亲也因数日没有吃鱼而生病了。当时正逢隆冬时节,天冷,大雪,渔民无法捕鱼,许彧在村里到处都找不到鲜鱼。于是,许彧来到江边,对着富春江水号哭。在许彧大哭的时候,忽然有两条鱼跳到了岸边,他就抓了鱼回家,侍奉母亲吃鱼,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

  许彧“对江求鱼”的事情在村里传开了,村里人都认为是许彧孝顺,感动了上天,才得到了鱼。后来,母亲孙氏去世,许彧为母亲守墓三年。地方官知道了这事后,上报朝廷,也因此,许彧在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得到了朝廷表彰。

  到了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富阳县刘县令下查民情,查访到许彧的事迹后,请县里主管教育的官员上报许彧的事迹到朝廷,将许彧的事迹刻石陈列在孔庙大成殿前。许彧所居之地人称孝子故庐,就在如今许氏宗祠遗址的位置。许彧的事迹,《咸淳临安志》和《光绪富阳县志》均有记载。后来,东梓关许氏后人就在越石庙供奉许彧为土地神。

  文豪留下名篇,名医在此起步

  东梓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宋《咸淳·临安志》记载“东梓浦——在县西南五十一里,东入浙江,旧名青草浦,(南朝刘宋)将军孙瑶葬于此,坟上梓木枝皆东靡,故以名。”据清光绪三十二年《富阳县志》记载“公元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于东梓关设立巡检司,领逻卒为戍,因名东梓关。”

  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富春江水滔滔奔流,记录岁月里的一点一滴。这里是一代文豪郁达夫生活过的地方,1932年,郁达夫以在东梓关村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极具乡土气息的小说《东梓关》。

  那一年,在母亲的要求下,郁达夫坐船来到东梓关找许善元治肺病。许善元是许氏家族的优秀后人,是东梓关的名医,晚清秀才,对古今疑难杂症颇有研究。郁达夫在许家大院里养病,住了一个多月。痊愈后的郁达夫,当年写下小说《东梓关》。在小说中,郁达夫借用东梓名医、许家豪宅和“许春和”大药房等作为素材,把一批东梓乡绅所共有的气质、风度、品行、志趣等集中于一人塑造出了徐竹园这个典型形象。这个富春江边的村庄,也因为郁达夫,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视野。

  踏着东梓关的青石板小路,行走在富春江边上,循着郁达夫的足迹,从越石庙旁的千年古樟下穿过,靠着两百年前的石栏杆看富春江里姐妹山相依相偎,远处的桐洲岛白鹭翻飞,渔船点点。郁达夫小说中的场景似乎就在眼前。

  在东梓关的安雅堂里,还原着“骨科圣手”张绍富问诊的一幕。安雅堂是许氏家族“许十房”的产业,房子俗称“十房头”。这里正是一代名医张绍富悬壶济世行医生涯的起始地,也是富阳中医骨伤医院的发祥地。

  张绍富出身于场口镇上图山村,祖上三代行医,善治跌打损伤。他十三岁就随父行医,二十岁已深得祖传医道,开始为乡邻医治。1960年,在当时富阳县政府和县卫生局支持下,图山联合诊所迁到了东梓关“十房头”安雅堂,两年后更名为东图联合医院。张绍富在此坐诊,医术高明,慕名而来的病人大都乘船经由轮船码头上岸到安雅堂求诊。据说当时轮船码头有一家小面馆,一上午就能卖出两百碗面条,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人来人往的东梓关码头,也推动了当时民俗的发展,很多村民因此得益。

  古建筑见证当年繁华,新民居引来全民羡慕

  东梓关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成为富春江南岸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加之人文迭起,素有富春江“东流第一关”之称,是富春江沿线知名的千年名村。东梓关村历来是杭徽古道的重要水上关隘,是水上交通枢纽。历史上,富阳县东图、新桐、常安、湖源及桐庐县深澳、凤鸣乃至浦江、诸暨等地人们行商往来,交通常常通过水路,东梓关因此成为富春江上一重要货物集散地。生产生活用品如油、盐、酱、醋、布匹、药材、木料等货物均在东梓关泥沙滩埠头卸货,再由脚班送进内陆。同样,土纸、烟叶、桕子等土特产,也经由水路运输送往杭州、上海等地。数百年经营,东梓关就成了商贾云集、客流如梭的商埠集镇。

  民国初年,东梓关集市更趋繁华。从长塘一直延伸至富春江边越石庙的东梓街,茶馆、米行、纸行、烟行、饭店、酒肆、肉铺、酱园、药店、诊所、理发店、旅店、南货店、京货店、豆腐店、铁匠店、裁缝铺等等,五花八门,鳞次栉比。每天都有官船、商船、渔船夜泊东梓关埠头,连夜晚的东梓关都极为热闹。

  如今,这里仍保留着旧时繁华的印记和古朴的风貌,村内长塘边两侧,层楼绵延,鳞次栉比,古老而典雅,青石板路上的道道车辙,印证着东梓关当年的繁华。

  东梓关村保存着近百幢清末民国初的杭徽派古建,它们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粉墙黛瓦,屋顶设“马头”“风火墙”,用来防风防火,内有天井,设有大水缸或鱼池。砖木结构的板壁窗棂雕刻精美,“牛腿”上都有镂空雕饰,花鸟、走兽、人物栩栩如生。行走间,仿佛是一场错乱了时空的旅行,让你从过去走到今天又穿越到未来。

  这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见证着当年的繁华,每一处都有生动的故事。这些古建筑大多数是东梓关名门望族“许十房”所有,许家三房的“许家大院”“许春和大药房”,“十房头”的安雅堂,还有许家四房、五房、六房、八房的建筑。此外,还有嘉庆年间修建的越石庙、朱家堂楼、王家大院……

  从许家大院往江边直走就是东梓关的古埠头了,如今的古埠头在多年落寞之后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块刻有郁达夫小说文字的碑石显示着当年东梓关的风采。“一家一家的瓦上,都盖上了薄薄的层霜。枯树枝头,也有几处似金刚石般地在反射着刚离地平线不远的朝阳光线。村道上来往的人,并不见多,但四散着的人家烟突里,却已都在放出同天的颜色一样的炊烟来了。隔江的山影,因为日光还没有正射着的缘故,浓黑得可怕,但朝南的一面旷地里,却已经洒满了金黄的日色和长长的树影之类。”郁达夫笔下的东梓关,一直在岁月里。

  前两年,东梓关因为新杭派民居的建成,火遍了全国。青翠的田野,白墙黛瓦的房子,神似吴冠中作品的屋檐线,恰似一幅江南水墨风情画,让东梓关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网红村”。设计先行,破新立旧,东梓关的新杭派民居走红网络,使得游客、学者、设计师们纷至沓来,也让东梓关的魅力重新走进大众视野,并且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徐光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