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创始人
王福庵作品正在展览
欣赏美景的同时,不妨逛一场展览。西湖文化广场上的西泠印社美术馆,一场“先生归来——王福庵和他的时代”昨天开展,展出王福庵的篆刻、书画作品近百件,除了在杭的西泠印社众社员,许多外地社员、藏家也都纷纷赶来,在展厅里认真欣赏大师真迹。
1904年,清朝末期,有四个痴迷篆刻的年轻人,丁仁、王禔、吴隐、叶铭,在杭州孤山发起并创建了西泠印社。印章虽然是立社的根本,但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文人社团。中国的文人概念,讲究的是综合修养,所以有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除了篆刻之外,还涵盖了书画、古文字研究、鉴赏、诗词等众多领域。创始人之一的王禔,即王福庵(1880-1960),初名寿祺,后更名王禔,字维季,号福庵、福厂。
王福庵是杭州人,他的祖父王言为嘉庆戊寅举人,父亲王同,光绪丁丑进士,无意仕途而留心学术,历任杭州书院、紫阳书院院长。王福庵随父在紫阳书院学习,耳濡目染,打下了深厚的学问根基。
12岁时,王福庵已沉迷刻印,且精研印谱、究于古文字学及书法。到了20岁,他已经任教于钱塘学堂(崇文书院),经常与有共同爱好的丁辅之相聚于西泠孤山,切磋艺事。丁辅之是杭州著名的古籍版本学家和金石书画大收藏家丁申的后人,后来,两人跟志同道合的吴隐、叶铭一起创办了西泠印社。
铁笔耕耘七十余年
一生治印二万余方
作为一位开宗立派的书法篆刻大家,王福庵是公认的继吴昌硕、赵叔孺之后又一座高峰。
王福庵除了是精通诗书画印的全能型文艺才子,理科竟然也学得很好。他精通算术和工程测绘技术等理工科知识,铺设沪杭铁路时,他辞去教学工作,任职于沪杭铁路局。在随后的数年中,他奔波于沪杭、湘鄂路局之间。除测绘和计算土木工程,他还时常为友人写字刻印。对于那段漂泊生活,他曾刻过一方“幕天席地”的印。1915年,王福庵辑成了他的第一部印谱——《罗刹江民印稿》,印谱所收之作皆为湘、鄂铁路局供职时所刻。
铁笔耕耘七十余年,王福庵一生治印二万余方,钤印谱一百零三册,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西泠印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他书法艺术的修养和造诣极高,尤其是“当前篆书无过福庵者”的“玉箸篆”,备受世人推崇。
王福庵一生足迹杭州、长沙、武汉、南京、北京、上海等地,留下了甚多的印章书法的佳作铭品。在其游历的轨迹中,金石书画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从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就可以大致勾勒出那个时代艺术家交游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