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凌晨4时27分,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并于上午11时02分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7月 13日,余姚市公路段共出动应急抢险人员42人次,巡查及抢险车辆12辆次,50装载机1台,巡查辖区公路90余公里,对公路安全隐患进行排查。针对近期连续降雨,余姚市公路管理段还将继续加强对全市易积水、塌方路段的巡查,指导过往车辆和行人“绕道行驶”,确保安全。
(7月14日《现代金报》)
一场暴雨,让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迅速忙碌起来。这种“有雨绸缪”的迅速反应值得赞扬。我们看到的是宁波各地面对暴雨的积极作为:排查险情的,排除积水的,指导绕行的,迅速抢修的。大家都在为公众出行的安全做着事情。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为了确保出行车辆和行人安全,在一些积水地段、塌方地段,有关单位第一时间设置了“禁止通行警示牌”,引导车辆和行人绕道行驶安全路段和区域,确保了交通安全。不过,确保暴雨时节交通出行安全,其实还可以让服务更加细化,让措施更加亲民。
暴雨时节的出行,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了。我们来回看一些前些年暴雨时节的险象环生场景:北京某地一处立交桥发生积水,而过往车辆并不知情,结果将汽车开进了积水的立交桥下面的车道里,被困在了水中;某地下起暴雨,出现了“积水严重的路段”,一位好心市民站在雨水里拦截车辆,让车辆绕道行驶,避免了悲剧的发生;某地一位女学生参加高考的时候遭遇暴雨,掉进了窨井里死亡;某地一位市民刚刚购买了汽车,开车出行在大水漫灌的道路上,结果汽车开进了河里,导致了人员伤亡。
似乎,悲剧的发生都是“老天爷太无情”造成的。其实,有错的不仅是“老天爷”。应对暴雨时节的安全隐患,需要提升服务的标准。在全力加强道路安全隐患排查的同时,在设置“绕道行驶指示牌”的同时,在安排人员指导出行的同时,应该像“天气预报”一样开展“道路险情预报”。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快速传播有了载体基础。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就应该实时更新“道路险情信息”,将这些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出去。而不是“到了地方的时候”才发现“道路积水了”,“不能通过了”,不仅耽误了出行时间,还容易造成交通隐患。
一个方面是,有关部门应该依据“往年的积水情况”绘制一张“城市容易积水地图”发布给市民,让他们“有所准备”,出行的时候尽量避开这些“隐患的地方”;一个方面是,有关部门应该将“积水信息”与“汽车导航”数据连接在一起,通过“汽车导航”发布“电子版安全出行路线”,让市民提前“避开隐患路段”。
暴雨时节,应该绘制一张“安全出行路线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