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探索问海借力的三个“小康密码” 助力美丽城镇“生活美”

2020-09-17 14:32:02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张李扬 朱敏

微信图片_20200826095551.png

  浙江在线9月17日讯(通讯员 张李扬 朱敏)这是一份格外亮眼的成绩单: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村级集体经济显著发展,经济社会面貌显著变化,低收入农户家庭户户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助力美丽城镇“生活美”。

  与安吉结对的遂昌县应村乡高棠村,历时12个月,成功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一步跨入村集体年收入15万元以上梯队,其中经营性收入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84万元,提前达成帮扶目标。

  但高棠村奔小康的脚步,并未因此放缓。借着安吉的“海之力”,这座昔日的贫困小山村,找到了乡村资源变资产的“金钥匙”。

  村集体经济发展底子薄弱、增收后劲不足的瓶颈难题,得以全面破解,“强村发展”的源头活水和持续后劲,得以不断注入。乡村振兴思路的广度与深度,也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焕然一新。

  山呼海应的精准扶贫路径

  当记者来到高棠村时,当了25年村委会主任的周焕兰,正在新建的村委会大楼前,与安吉县天子湖镇村镇建设办副主任毛自树讨论楼内农产品销售展示区的设计方案。

  2019年1月,毛自树作为安吉派驻高棠村的驻村干部,第一次来到这个位于海拔1000多米高山上的偏远山村。那时的高棠村,百废待兴。村里的办公楼设在老旧的文化礼堂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办公设备,就连开村民代表大会,也找不出足够大的场地,“一个字,穷。”

  高棠村由7个散落山间的自然村组成,村民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但毗邻北斗崖、白马山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区位优势,也为村庄发展积蓄了后劲。“当时我想,这个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是资金。”毛自树指着村边的青山碧水对记者说。

  村要富,先要靓。但如何扮靓,以点亮这个小山村,对捉襟见肘的村集体而言,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在高棠村工作一段时间后,毛自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地“想发展、想致富”的劲头。“高棠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常让我感动,我很愿意为这里做一些事、尽一份力。”毛自树说,这是身为安吉援建干部的责任,也是安吉对高棠的情谊与承诺。通过数次现场踏勘并多次与村党支部班子进行座谈,毛自树结合遂昌县乡村振兴规划目标,提出了“壮大党组织,以党建带动乡村振兴”的初步思路。

  于是,高棠村在同年2月,就获得了安吉帮扶援建村委会综合楼的“第一桶金”——30万元。如今,这座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的新楼已投入使用,它集农产品展厅、来料加工基地、便民服务中心于一体,并以物业租赁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从2019年到现在,安吉不断向高棠村“输血”,先后投入援建资金160万元,完成了中心村滨河休闲廊亭及田铺农家乐停车场建设,铺设了2.1公里竹林道路。一系列美化村庄的项目,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

  “道路宽了,村子美了,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最近,高棠村里的“小桥流水人家”农家乐老板周勤孟与妻子过上了“朝5晚11”的生活,每天都忙着接待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看,门口院子里的那几辆上海牌照的轿车,已经停放半个多月了,大家喜欢我们村的景色,来避暑的回头客越来越多。”周孟勤说。

  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梯度转移轨迹

  2018年4月,安吉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表达了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心愿。

  2年后,12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经安吉白茶专家、茶农和高棠村干部群众的精心培育,正在高棠村的高山上茁壮成长。

  一子落而满盘活。20年前,正是以白茶产业为发展核心,安吉人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而今,白茶产业实现梯度转移,互动式“造血型”双赢发展新路全面铺开。用毛自树的话说,安吉不仅要帮高棠种出好白茶,更要为高棠注入敢拼敢闯的创业精神。

  “高棠村海拔高、空气好,自然条件适合种白茶,加上附近的松阳有成熟的茶叶市场,不用为销路发愁。”安吉茶叶专家在高棠村实地勘察后的表态,为当地发展白茶产业提振了信心。

  为了落实茶苗,毛自树回到安吉,直接找到溪龙乡黄杜村寻求帮助。黄杜村两委当即答应无偿捐赠12万株“白叶一号”,并在茶苗的种植、培育、管理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同时跟进后续销售工作。

  产业落地,意味着高棠村的生态资源终于找到了转化为生态经济新动能的有效方式。通过山林和田地流转,高棠村顺利栽下了茶苗,种植面积超过40亩。

  在通往茶园的路上,村民周功立正在搅拌水泥,准备加固边沟。“早上7点我就来了。干这工作,一天能挣300多元呢。”62岁的周功立告诉记者,他过去在杭州、宁波等地辗转打工,备受奔波之苦,但即便如此,刨掉日常开支,每年也只能存下2万元。“白叶一号”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希望,于是他选择回乡工作,“现在我在村里的茶园当工人,半年就拿到了2.6万元薪水,加上村里流转了我家的田地,每年还能多挣一笔租金呢。”

  理念一变天地宽,新视野和新思路,打开了高棠乡村振兴的新空间。“产业发展需要形成规模化效应。除了安吉捐赠的12万株,我们村集体也出资购买了3万多株茶苗,将茶园扩大到50亩,全面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据周焕兰介绍,这些茶苗定植后的成活率稳定在95%以上,3年后就能产生经济效益,预计亩产值可达7000元,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我们还计划完善茶园的配套设施,将其打造成现代农业园区,不仅为了做大高山茶产业,更是为了增强高棠的‘造血’功能。”

  借力创新的创富线路图

  “安吉和高棠,都有大面积的竹林,所以来高棠之前,我就开始琢磨如何在高棠村发展竹经济。”毛自树告诉记者,按最初的设想,他曾打算通过引进竹制品加工企业实现村民脱贫增收,但在走访全村50多户低收入农户后,他改变了这一想法,“当地人致贫原因大多是年纪大或生病丧失劳动能力,让他们转型为产业工人是不现实的,脱贫攻坚必须因地制宜。”

  于是,毛自树和应村乡干部重新谋划,创新提出“1+1+N”扶贫模式,即引进一个工商资本、带富一个村集体、带动一片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去年,丽水市九心农业合作社入驻高棠村,不仅流转了150亩土地种植蟠桃,还为当地带去了技术指导和销售保障。瞄准这一契机,高棠村集体也流转了10亩土,种下了1100余株蟠桃苗。

  “今年首次挂果,亩产量只有200多公斤,按每公斤16元的市场价计算,能增收3.2万元……”周焕兰仔细向记者算了这笔经济账,“2年后,加上新增的35亩果园,到了丰产期,亩产量至少1100公斤,但这一项产业,就能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蟠桃树种植间距需在1米以上,为土地二次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高棠村的蟠桃林里又套种了40亩番薯,待到成熟时,又能为村集体带来6万多元的收入。

  村集体念好了致富经,村民自然跟着受益。67岁的钟兆富是村里的低保户,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如今他不仅拿到了土地流转的租金,还在蟠桃园里当上了管理员、领到了薪水,前不久,他种下了村里赠送的50株蟠桃苗,待来年挂果,将再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看山不是“山”,转变的关键在于发展理念。现在,即使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也乘着高棠产业发展的东风,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以“海之力”为动力源,昔日的贫困山村,正在不断孕育出更灿烂的发展之花。


编辑:施雄风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