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日,对于坐落在杭州湾两岸的宁波和上海是不平凡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宁波和上海两座繁忙城市的百年梦想终于照进现实。而从这一天开始,每当你站在天下闻名的中国杭州湾出海口,就能看到一道彩虹长卧东海万顷碧波,这就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跨海长桥——杭州湾跨海大桥。
创造奇迹,点燃梦想
杭州湾做为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是钱塘潮的发源地。由于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喇叭形特征,使这里常出现涌潮或暴涨潮,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海湾。但是,即使是如此广阔和恶劣的海域环境,在杭州湾上修建一座跨海通道却是海湾两岸人民的百年梦想。
为了实现这一百年梦想,让宁波与上海靠得更近。大桥的设计师和建设者们不负使命、努力创新,不断克服水文条件复杂、气象多变、工程地质条件差、严重的海洋腐蚀环境以及海底天然气等带来的种种困难,终于在5年的时间里建造了一座与水流和谐相处的跨海长桥。
百年大桥,百年效益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评价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而这句话,也正是杭州湾跨海大桥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真实写照。
自大桥开通运营后,这座六车道的跨海通道将宁波和上海的距离缩短120公里,极大地提升了宁波在长三角和沿海城市带中的地位,加快推进了宁波的产业升级和战略布局,并为宁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杭州湾跨海大桥也是中国桥梁从江河时代走向海洋时代的一个标志,大桥带来的成功经验和示范效应对今后类似的跨海长桥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杭州湾位于中国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流大桥,一流养护
当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之后,“百年大桥”的终极目标便落在了大桥养护人的身上。大桥在十年的养护过程中,始终坚持“一流大桥、一流养护”的理念,逐渐建立了“分项养护、总体评估”的专业化养护体系和多层次的专家顾问体系。
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符合大桥实际情况的市场化、专业化分包的“管理型”养护模式,参与到大桥养护工作中的专业化团队达到21家之多。为确保大桥自身结构、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大桥养护人员在日常养护中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做好巡查保洁、小修保养、专项检查、联勤及应急值班等工作。同时在整个养护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预防性养护的理念,防止大桥病害的发生和延迟轻微病害的进行一步扩展,以减缓大桥病害发展速度、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为了避免大桥处于被动养护的状态,从大桥管养实际出发,及时编制完成了中长期养护规划,提出了未来30年(2012-2041年)“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使用耐久、经济合理”的总体目标。制定了涵盖养护目标、方法准则、计划费用、专题研究、风险评估等11部分的具体措施,明确了养护计划、升级改造计划和专题研究计划等基本内容。而对于伸缩缝、斜拉索、阻尼器、钢管桩等构造复杂、养护困难的构件,大桥始终坚持由不同的专业单位来实现高质量的养护。同时委托设计单位每年进行一次总体的综合评估,及时掌握大桥各结构的健康状况。
桥梁养护是一件持续性开展的工作,大桥养护人也十分重视养护工作的创新和“四新技术”的应用。大桥在养护中积极采用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成像声纳测试、超声衍射以及超声相控阵检测等多项先进的检测技术,努力提升大桥结构的检测技术。同时采用雷诺锋路面渗透材料、环氧薄层罩面以及树脂沥青铺装等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探索桥面铺装体系。并且大桥也始终坚持信息化与智能化在桥梁养护中的应用,建立了结构健康与安全监测系统、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平台匝道桥智能化实时监测系统以及特大型桥梁智能化机电管理系统等养护管理系统,极大的提高了养护管理水平。
立足今日,展望未来
在大桥养护人和各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杭州湾跨海大桥自通车以来荣获了浙江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考核“八连冠”和首批“中国最美景观高速公路·桥”,并且入选了“2016年度浙江最美公路”,同时也连续三年荣获宁波市公路“好路杯”考核金奖。大桥承担的中长期养护规划、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单墩独柱式曲线梁桥研究、冲刷观测、沉降观测等科研项目累计获得各类奖项6项,并获得了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而大桥在“十二五”期间的养护成果也荣获了全国首批公路养护最高荣誉“中国公路养护工程奖(青牛奖)”。
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36公里通道,更是一个通向现代奇迹的台阶。在大桥未来的养护管理中,大桥养护人将始终坚持“现代养护”的理念,不断完善成套的养护技术,从而实现对大桥全寿命周期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