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滚动新闻 正文

永恒的大桥

2018-04-04 10:58  来源: 徐晔

  公元2099年10月22日,农历己未年九月初九。

  杭州湾跨海大桥,海天一洲。

  这天,孙文博士一早来到大门口。今天他要迎接一批特殊的游客来这里参观。

  孙博士深情凝望着眼前的大桥,思绪万千。

  海天一洲大门口,现在挂着的是“中国近现代桥梁博物馆”的牌子,孙文是这里的馆长。今天要接待的这些客人,他们出生于世纪之初,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同龄人。更为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是在二三十年代来到杭州湾大桥发展公司的,也可以说是第二代大桥人。他们也已经退休二三十年了。马上又是新世纪了,这批大桥前辈相约在重阳节,到当年留下青春和汗水,也留下美好回忆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来看看。

  孙博士是从事桥梁研究方面的专家,主攻桥梁史。他也可以算是第四代大桥人。大桥发展公司撤销后,在大桥发展公司基础上成立身后的这座中国近现代桥梁博物馆,孙博士留了下来。桥梁博物馆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海天一洲,孙博士对此有很深的感情,中国近现代桥梁博物馆也是孙博士争取来的项目,并一直任馆长。他平时埋头研究,一般接待都是副馆长负责。今天来宾特殊,他要亲自接待这些桥梁界前辈,甚至中间有很多人的父辈,参与了当年中国大搞基建时的路桥建设。

  要知道,现在批个博物馆挺不容易。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全息照相、全息投影、3D打印技术、新材料的普及,一般物品普通人都很容易复制,出土文物甚至材质和年份都可以一模一样,要建个博物馆在技术层面任何人都没有问题。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各种各样博物馆泛滥,同质化严重。国家作出宏观调控,大型、有典型意义的博物馆,都由国家层面批准建设,这才渐渐控制局面。中国近现代桥梁博物馆选址杭州湾跨海大桥海天一洲,便是综合考虑的结果。杭州湾跨海大桥,在中国近现代桥梁建设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是一项多学科、跨领域的系统工程,进行过多项技术攻关,这些技术攻关是大桥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大桥建设者坚持高起点起步,高水准建设,博采众长、探索创新,依托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进行多学科产、学、研强强联合攻关,发挥自主创新的主导地位,取得以九大科技创新为代表的一批丰硕成果,获得一批专利和工法,研制一批大型海上施工设备,这些成果和设备为大桥顺利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这才建成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而且对相关行业标准、规范的制订和我国跨海桥梁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影响深远。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时,是当时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这个纪录并且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来国内建设的不少大型桥梁,或多或少地借鉴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比如大吨位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梁上运输架设技术、大直径超长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和施工成套技术研究等。全体大桥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在海面潮高浪急,浅滩沼气密布的险恶环境,以及台风、大潮、急流等的恶劣影响,4年多的时间,奇迹般地建造了这座举世瞩目的跨海大桥。并在大桥建成运营初期,以“桥畅百年、业润四方”的气概,以“一流大桥、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理念,经营多年,桥面安全畅通高效,南北两岸服务区环境整洁、服务优质,一直口碑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00年了,路桥的养护技术也在飞速发展。虽然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养护理念和技术一直保持先进,当年也是按大桥100年的设计寿命在养护,但也禁不住恶劣条件的逐年侵蚀。大桥建成的最初几十年里,也是动足了脑筋。桥面沥青也换了几遍,南北航道桥上下坡因为下面是钢质箱梁,沥青罩面更是一二年就要换,直到后来用上了新型纳米材料,钢箱梁的表面与沥青的结合浑然一体,由于热胀冷缩系数不一致而导致结合处不牢固、容易破损的难题才彻底解决;再后来,一种新型陶瓷材料的试验成功,完全颠覆了传统养护技术。大桥在最后一次沥青铺设后,再喷涂一遍这种陶瓷,很快在大桥表面结成保护膜,摩擦力不减,还有自洁功能;整个桥面依旧保持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元素,不过不是原先两侧护栏上的窄窄两条,而是整个桥面和护栏;白天还吸收太阳能,供经过的车辆自动充电;晚上整个桥面发出柔和的光,两侧路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大桥桥墩和平时难得“露面”的水面下的毎根钢管桩,也用这种陶瓷喷涂了一遍。如此一来,可以说整座大桥“百毒不侵”“固若金汤”,再使用100年也没问题,只不过桥面上通行的车辆越来越少。桥面养护保洁排障全部是机器人。桥上桥下布满多功能探测器,全天候实时向大桥监控中心传送有关数据。

  沧海桑田。大桥建成快100年了。海天一洲下面的杭州湾,北岸还好,南岸的滩涂早已经淤积到了海天一洲旁边。海天一洲旁边后来沿新的海岸线也筑起了一道海塘。海塘外侧涂覆新材料,从此泥沙再不易堆积。但36公里的大桥已有近一半在陆地,跨海大桥一半成了高架桥;另外一半大桥,主要是南北航道桥之间一段。南北航道桥那高耸重入云的索塔,仍在展示当年的恢宏。这个18公里长的一段,平时并没有多少车辆在行驶,而是作为中国近现代桥梁博物馆的现场实体展示部份,对外开放,让游客实地体验。海天一洲由于特殊的功能地位,依然保留,里面主要设置桥梁博物馆主馆和大桥监控中心。由于自动化程度极高,监控中心只有二三人。桥梁博物馆供人参观,了解中国桥梁辉煌历史;监控中心负责管控大桥。而杭州湾大桥发展公司旧址,早已融入杭州湾城区,被周边鳞次节比的高楼大厦,和密密麻麻的路网包围。海塘围起的大片土地,使南岸的当年因桥而建的杭州湾城区面积扩大了数倍。杭州湾城作为上海的副中心,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几十年前沿着海边建设的北仑港到杭州的杭甬高速复线已是城中道路。

  为什么桥面通行车辆会这么少?别急,因为交通工具的变化更是让人惊讶。地球上探明的石油资源即将耗尽,原本十分发达的燃油汽车早已被各种新能源汽车所替代,后来又随着收费公路的取消和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地面车辆越来越饱和,导致中国路桥建设达到顶峰。中国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接受到上海的辐射,融入大上海,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上下游,也陆续建了几座桥,有公路桥、铁路桥和公铁两用桥,在后来交通工具向空中发展,路面才慢慢空了下来,不再那么拥挤。到最后,地面几乎看不到汽车,基本只有骑单车运动和休闲的人们。人类最后一本汽车驾驶证已在50年前发出。也只有极少数怀旧的世纪老人,在老爷车俱乐部组织下,经审批后偶尔到指定路线过过驾驶的瘾。杭州湾跨海大桥,当然是指定的路线之一。

  作为专门研究中国近现代桥梁史的孙文博士,对此了如指掌。大门前方的平台,一架自动飞行器正在缓缓降落,贵宾们如约而至。

  孙文博士大步流星,迎了上去……

  (后记:纪念大桥通车10周年,我不能缺席。既然是百年大桥,我想试试从100年后的目光来看看今天的辉煌成就,也想展望未来一些桥梁方面的新技术。徐晔)

编辑:徐光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