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原创 正文

让1300年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致富 浙江这座小城有妙招

2018-06-03 17:05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石潇俊

4.jpeg

  浙江在线6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潇俊)6月2日,丽水市农合联产业服务年——四季产业服务活动暨2018“稻鱼之恋”青田开犁节活动在青田县阜山乡举行,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稻鱼共生系统在春夏之交再次焕发新活力。

  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无化学肥料、农药的农耕种植模式。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首批列入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到现在有4万多亩。青田县副县长陆剑飞表示,发展“稻鱼共生”系统是丽水市以及青田县共谋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重要举措。


3.jpeg


  发展“稻鱼共生”带动农村致富

  被称为华侨之乡的青田县,藏着一个被联合国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的稻鱼共生系统。陆剑飞在上任青田县副县长之初,就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带动农村致富。

  “只有将青田的稻鱼米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才能够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文化。”陆剑飞对记者表示,“为此,青田成立了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规范化稻鱼米种植,并请专业的设计团队为青田稻鱼米设计产品包装,确立品牌。”

  青田县供销社主任蒋珍任介绍,每到暮春初夏的时候,淙淙的山泉注入农田,青田的稻田开始开犁、插秧、放鱼。随着水稻和鱼苗的长大,鱼儿啄食田里的杂草、昆虫,同时又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翻松泥土,促进水稻生长,非常环保。

  “红色的田鱼在绿秧苗中畅游,衬着蓝天白云和青山,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到了秋天,更是满地金黄,稻香鱼肥,一派丰收景象。这种没有化肥、农药的种植模式,靠的是田鱼和水稻相互供给,相互依存,水稻为鱼儿提供食物,鱼儿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蒋珍任说。

  在注重稻鱼米产品品质的同时,青田也在进一步提升稻鱼米的品牌文化影响力,由此衍生出了诸多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稻鱼节日、6月份的开犁节、10月份的开镰节,品新饭活动、收鱼节、鱼灯文化等。

  现场,丽水市供销社(农合联)的负责人应勇军介绍,举办这样的活动,目的是通过科技兴农、支农,促进农业通过产业联合,创新发展。

5.jpeg

  发展农旅结合振兴乡村

  当天活动的一大亮点,是“我在青田种块地、扫我,做农场主”订单农业在现场启动。购买者在认购订单农业套餐后,不但能够每月收到从自己认购田块里种出的农产品,还可以切身体验青田的农耕文化,以及享受青田旅游景点的免费门票。

  现场推出的土地规模从“三分地”到“半亩地”不等。以“三分地”为例,是指能产生近120斤稻鱼米、5斤田鱼还有青田杨梅的三分土地。来自台湾的蒋世杰是认养三分地的第一个农场主,他在接受采访中说道,米文化是农业文化的根,自己很喜欢这里的山水和有文化的稻鱼米。

  应勇军表示,我们鼓励农业在原有的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的基础上延伸发展,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 “田园综合体”,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支点、新引擎,助力乡村振兴!

  近几年,青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农旅结合。以青田小舟山村为例,政府在鼓励他们坚持稻鱼米的耕种以外,还积极开发村子的旅游价值。希望通过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吸引游客来到小舟山村,感受这个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美丽梯田;在农家乐里吃田鱼、体验耕种,当一日农夫,双脚踏上土地,感受自然。

  陆剑飞认为,未来稻鱼生态体系就是要打造这样的一种经济生态:城里人买下3分农田,签订耕地长期租约,委托当地农民种植,最后将田间的所有产出,归到这位城里人。通过订单农业打造“梯田小镇”农业综合体,不仅激活农村经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而且实现农村从一种“身份”向“职业”的转换。

编辑: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