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杭州频道6月28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曾艺 通讯员 崔晨星)6月27日,江干区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大厅内,38号综合窗口下,27岁的沈骁刚正在为自己新开的建材公司办理公司设立手续,从坐下来到收到手续办理成功的回执单,全程花了不到10分钟。
精细拆解复杂事项 以机器辅助人脑
“以前办事至少得半小时。在这个窗口办完第一个手续,还得排队去下一个窗口办理第二个。有时候程序没走完,别人已经下班了。”沈骁刚感叹道,“现在这个系统很清爽快捷,一窗能解决所有问题,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跑来跑去了。”
而帮助沈骁刚高效完成手续办理的,正是江干区今天正式推出的杭州市首个“私人订制”标准化收件系统。

据了解,这个标准化收件系统录入了404个非即办事项及其对应的2500余项申报材料,共生成10余万张个性化材料清单,全面实施“一窗受理”无差别服务。
为了做好这个系统,江干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办公室(简称“江干区审管办”)组织各个部门,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这404个非即办事项进行了拆解。
“我们将所有状况罗列出来,一一录入标准化收件系统中,让机器替代人脑去做排列组合。让从前靠口头沟通和经验、记忆来完成工作,全部变成了清晰、标准化的操作,不论是群众还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只要会用电脑,就能轻松办理。” 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市场监管局审批科长胡军说道。
沈骁刚可以在面前这台综合受理机屏幕上,选择自己要办理的事项,像网购一样,按提示逐级点击,随即系统会自动生成一张办理本次手续需要的材料清单。
这些清单里不但有需要准备的材料名称、数量,还会逐项注明材料的出处、要求、常见错误等。
其中一些表格、批文、申请书或承诺书,全部都有配套的范例供办事人参考,一目了然,解决了“看不懂、备不齐”两大问题。

数据可共享 多事齐办材料不乱
记者发现,综合审批窗口下,群众与工作人员之间放着的这台双屏同步的“神器”——综合受理机,集高拍仪、人脸识别、身份读取等功能于一体。
“以前是看不到办理流程的,现在是能看到,也看得懂!”沈骁刚笑着说道。

另外,“群众在办理多个事项时,还能通过系统的‘购物车’功能将材料清单合并去重,生成需要提交的总清单,避免重复提交材料。” 38号综合受理窗口的工作人员吴雁介绍道。
更方便的是,一些材料例如身份证、企业基本信息、社保参保证明、困难家庭救助等办事常用信息,均可在审批部门认可效力的前提下,直接通过共享查询获取,无需办事人提供。
据了解,通过与上级数据部门对接,标准化收件系统已开通杭州市公共数据工作平台54类共享数据查询权限,“提前实现了杭州市‘公民个人办事材料再精简10%’的要求。”江干区审管办负责人赵海霞在发布会上介绍道。
“六端”一体 年底实现全区覆盖
本次,江干区行政服务中心首批设置了20个综合受理窗口,另外还有5个综合咨询窗口,相关的窗口数减少41%。
“窗口少了,群众等待时间会增加么?”发布会上有人问道。赵海霞举了生动的例子来回答,“以前住建的窗口我们设置了三四个,完全不够用。现在20个综合受理窗口都能办,排队时间自然是大大减少。”

除此之外,服务大厅还配套设置“协调处置”流动岗,在咨询、受理窗口无法即时解决的特殊问题,及时流转并由各部门业务骨干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
“我们要把审批工作变成一种服务,任何事情都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例如在全区推广‘受办分离’无差别服务,我们是哪里人多、哪里方便就去哪里。”胡军说道。
据赵海霞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的年底前,他们计划把“受办分离”无差别服务覆盖全区各个街道、社区以及银行网点、派出所等地,“我们会为社区配备不少于100台综合便民服务自助机,将它们安置在这些人流密集处……进一步打造‘15分钟办事圈’。”赵海霞说道。
除了江干区行政服务大厅,“受办分离”无差别服务还将与江干区政府门户网站、“江干审管”微信公众号、“86909000”云总机、综合便民服务自助机、“智慧江干”实现“六位一体”“多端互通”,打造“全区通办、多点可办、就近能办、网上易办、移动快办”的江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