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1日讯(通讯员 孙艺秋)6月9日是我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文化遗产日,随着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渐深入人心,继承、保护、挖掘文化遗产成为普遍共识。在新昌,一条回响着文化遗韵的“唐诗之路”活化工程正拉开帷幕:它是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婺州、衢州)的山水人文之路。唐代诗人多从钱塘江出发,经古都绍兴,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走新昌的沃洲、天姥,过天台山石梁飞瀑。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如何被发现和认证的?新昌作为其重要一站,将如何挖掘和弘扬“唐诗之路”文化内涵?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唐诗之路”的发现者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以及新昌县相关负责人。
经过长期潜心研究,并数次邀请国内外著名唐代文学研究专家沿曹娥江、剡溪至新昌、天台等地考察,1991年,竺岳兵提出“唐诗之路”的概念。同年,在竺岳兵的主持下,全国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民办唐诗学术研究机构——新昌唐诗之路研究开发社成立。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对“浙东唐诗之路”作了专题论证,并对其正式行文命名。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竺岳兵发现新昌江是条古代航道,当年唐代诗人前往新昌(剡东)游历天姥山走的就是这条水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成为千古名诗。诗中的天姥山,坐落于新昌县东,东接天台山,这个山水皆韵脚的诗意小城,也成为了“浙东唐诗之路”上璀璨的一站。
在唐代,水陆主要交通线上都设有驿铺,负责传递公文、接待来往官员食宿,这也成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一大重要认证标准。“明万历《新昌县志》记载共计为三驿九铺,九个铺都已经找到了,其中五个仍然留存,另外四个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确切地点。”新昌县宣传部副部长高雪军说,丰富的史料记载下,新昌足以称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一站。
“两晋时期有很多名仕隐居在新昌,包括王羲之、支遁和谢灵运等,这是吸引唐朝诗人的极大原因。新昌的各地地名都与诗词中所描写的场景一致。新昌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新昌县副县长杨哲文说。
这些年,新昌正用最饱满的热情,持续不断推进着“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规划、建设,让诗路不仅兴盛在纸笔间,更兴旺在实景中。
2012年,新昌正式成立了“唐诗之路研究中心”,兴起唐诗文化研究、保护与利用的热潮。截至目前,该县研究人员已经正式出版专业著作14本,发表相关论文400多篇,累计拍摄制作相关人文地理片30多部。
接下来,新昌将结合全县旅游资源配置,深入挖掘天姥山文化,并启动文创街区创建行动,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围绕动漫、戏曲、丝绸、大佛龙井等传统艺术和经典产业,重点做好白云文化创意街区、唐诗文化创意街区、茶文化创意街区等总体规划,带动整体产业链多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