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户6平方公里大,住着4000多人的“大户人家”。
在这里,家家衣食富足,“美丽经济”遍地开花;户户老有所养,邻里关系和谐友善。三届孝贤标兵的评选,成为“这一家子”弘扬礼孝文化、传颂精神文明的重要舞台。
这个“大家庭”在前不久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这个小村,就是位于德清县禹越镇的三林村。
土地流转带动增收
从练杭高速新市出口下,驱车2分钟左右来到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开阔的马路、宽敞的门楼、整洁的村道、成片的绿荫最先映入眼帘。
村党总支书记沈炳奎早早地等候在村口。“我先带你们去大禹农庄逛逛吧。”
大禹农庄是禹越镇的“明星项目”。每逢有远客,沈炳奎会主动当“导游”。
“这里周末最热闹,都是杭州、嘉兴这些地区的自驾游客,每年少说能接待四五万人,在周边一带小有名气。”
三林村是2010年由禹越镇的两个小村合并而成。地大了,可家业没有达到“1+1>2”的预期——村子以传统养殖业为主,每年村集体收入不过几万元。
转折出现在2010年,三林村大力开展和美家园建设,随即大刀阔斧地展开整村土地平整、复垦、流转等工作。
村里流转300亩土地给范旭明开大禹农庄,搞规模种植。两年之后,范旭明打造农业新业态,主打亲子游和自由采摘,休闲观光农业搞得有声有色。
这些年,三林村共流转土地3200多亩,占整村土地面积的95%。养殖鱼虾的农户,多了“规模化”的头衔;种植花果蔬菜的村民,也从事了“休闲观光”产业。
村民收入也逐年有10%的递增。“2016年,村民平均收入28000多元,去年已经超3万元。”令沈炳奎高兴的还有,村集体收入每年有近百万元。
礼孝文化深入人心
三林村村民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的8年时间里,精神生活慢慢变得富有。
去年重阳节,三林村举办第一届孝贤文化节,重头戏之一就是对十位孝贤标兵进行颁奖。自2013年起,每两年一届的这个奖项,已经成为三林村宣扬礼孝文化的一个重要舞台。
56岁的姚琴仙是第二届孝贤标兵,此次再度当选。令街坊邻里感动的是,她无微不至地照料因不慎跌倒而卧病在床的92岁公公沈金奎。
“这说明村民是由衷认同‘百善孝为先’的理念。”沈炳奎说,为了鼓励更多村民传承发扬礼孝文化,村里还给孝贤标兵一些“特权”:去年,禹越镇农商银行和三林村合作,孝贤标兵凭获奖证书,可以直接贷款。
去年底,三林村新添一个文化活动好场所——“升级版”文化礼堂,三层宽敞的楼房,配有电影院、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还搭建了孝贤文化展示厅。
去年11月底,崭新的文化礼堂完成“文化首秀”——邀请省委党校专家下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沈炳奎说,未来,三林村将以“文化礼堂、尚书广场、孝贤公园”为纽带,串联起更多文化景观,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美丽乡村处处皆景
三林村开展“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计划按AA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精致小村。
随着“五水共治”、美丽乡村的深入推进,中心村边的上南斗港、庙西港,变成村民眼中的“西湖美景”。
因为中心村集聚,村民住进宽敞洋气的现代化小区。村里腾出更多土地,用于规模化经营。养了十多年白鱼的沈有良,通过流转承租获得土地经营权,将自家的20亩鱼塘“升级”成50亩。
就连道路两旁的土地租金,也从最初的每亩600多元涨到1000元。“不用自己下田种地,每年还能收土地租金。”村民姚杏仙说。
值得一提的是,废弃工厂被改建成为创业园,吸引杭州、福建等地的6家创业公司入驻,为村子的三产服务业发展注入活力。
去年4月,家住三林村东北片区的村民陆续发现,家门口多了一片“湖”。“湖”中,港汊交错、芦苇倒伏;岸边,亭台楼榭、羊肠小道。水面上,还出现万鸟盘旋的壮观场景。
“真像下渚湖湿地啊!”村民们喜出望外。
这就是“万鸟园”——三林村引进的以“精致水乡,白鹭天堂”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计划今年5月正式对外运营。
“做梦都想不到,家门口能变得这么漂亮!”64岁的徐阿姨望着眼前碧波荡漾、草长莺飞的湿地水域,对初具雏形的“万鸟园”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