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湖州市启动农业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计划

2017-09-12 15:13  来源:湖州在线 

  为了给老伴滋补养生,家住湖城凯莱国际的朱女士最近一直想买正宗的太湖百合,但跑遍大半个湖州城,在各大农贸市场上,一直未见太湖百合的踪影。“菜场里百合也有,都是我们平时俗称的‘洋百合’。”朱女士说,“洋百合”个头大,卖相也好,但总是吃不出小时候那种太湖百合的味道。

  太湖百合去哪儿了

  《本草纲目》载:“百合利脑心肺、敛气养心、安神定魄、保肺止咳,可治气阴不足、烦躁失眠、病后余热等症状。”百合既可作药材,又能作菜肴,是秋季滋补佳品。

  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专家叶飞华介绍,有记载,明末湖州就有“百合之乡”之称。太湖百合在湖州已有五六百年种植历史,以“卷丹”为主要品种,历来被称为“百合之王”。上世纪80年代,百合产量突破7万担,不仅畅销上海、苏州等地,还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

  可是近年来,太湖百合却难觅踪影。“现在市面上的百合,根本不是我们小时候吃的太湖百合。”叶飞华说,主要是现在种的品种不一样了。在我市,长兴水口一带仍有一定规模的百合种植,但叶飞华多次实地寻访后发现,那里种的也都是从湖南等地引进的百合品种。

  今年79岁的潘子法是吴兴区织里大港村东陈家土斗农民,他所处的村子正是太湖百合的原产地。世代种植太湖百合,但几年前他也开始不种了。村里人要么到厂里上班,要么外出经商,相对来说,种百合效益不明显。记者了解到,导致太湖百合绝迹的另一个原因是,太湖百合是需要轮作的,这会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不轮作,种出来的百合品质就越来越差。

  而就在上周,农业部门专家在妙西终于发现了太湖百合的踪影。“数量很少,仅有10颗,但至少没有绝迹。”叶飞华兴奋地说。留有太湖百合的正是当年将太湖百合引种到妙西的农妇潘团毛。 30年前,在太湖边长大的潘团毛嫁到妙西,她从娘家带来一蛇皮袋的太湖百合,试种成功,这才有了后来妙西的“百合上山”。

  曾担任妙西成校校长的管吉春告诉记者,妙西种植的百合品质比太湖边的还要好。“百合上山”还获得过浙江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当年成校大力开展太湖百合种植技术培训,最多时发展到六七千亩。他还带着成校老师到上海农贸市场建立直销点,帮农民打开销路,“那个时候,太湖百合可以说是上海滩上的‘抢手货’。”

  30年来,潘团毛坚持种太湖百合,尽管只种了几分地,但潘团毛除了自己吃和送给亲戚朋友,始终不愿丢弃,每年都要保留一些太湖百合的原种,9月底种下去,次年七八月收获。“太湖百合就是有点小,有四瓣瓤,吃起来还特别苦。”潘团毛一直认为太湖百合是好东西,“当年我种的太湖百合拿到潘公桥堍去卖,上海人就喜欢收购,每斤卖到2元钱。而当时只要有10元钱,就可以过个年了。”

  管吉春说,此后太湖百合种源供应不上,农户开始引进湖南的百合品种,由于价格便宜,产量也高,种的人自然就多了,慢慢地,太湖百合就没人种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部分农民偷用呋喃丹,对太湖百合品牌损伤很大。

  多数“土”产到了该保种的时候

  10颗太湖百合,对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负责种质资源保护的钱屹来说,可以说是弥足珍贵。近日,国家农业部正在开展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钱屹正忙着梳理一些可能会消减的地方品种。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是对珍稀、濒危作物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重要举措。钱屹说,通过普查与收集,去年找到了双塘雪藕,今年又找到了太湖百合,多少值得欣慰。

  作为多年在农业线上的专家,钱屹深知这些原生种质资源的重要性。“除了太湖百合,湖州还有许多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处于濒危状态。许多‘土’产,都到了该保种的时候。”钱屹说,由于气候、自然环境、种植业结构和土地经营方式等变化,导致一些特色地方品种迅速消失,一批珍贵资源也在急剧消减。比如太湖香瓜、双塘雪藕、南浔香大头菜、苏湾莼菜等。上世纪80年代,双塘雪藕还有6000多亩,如今面积不到500亩,且大部分是“早白荷”品种。雪藕中的“迟白荷”品种更为珍稀,花开得很少,白色,叶面直径都在70厘米以上,而且藕长在泥里很深,挖起来很麻烦。农业部门发现时,“迟白荷”仅剩下不到10亩,“一旦消失,该品种就可能绝迹。”

  据悉,湖州是特色农产品较为丰富的地市。比如产自菱湖的白扁豆,因其种子酷似湖羊眼晴,也叫“羊眼豆”,是浙江五大豆之一,曾直供香港等地。目前,菱湖一带农民仍有零星种植。菱湖除了白扁豆,还有一样特产就是湖州菱。以两角为特色,也称元宝菱,菱湖正是因产菱角而得名,最多时超过3万亩,现在,湖州菱种植水面不到2000亩。

  比如庚村阳桃,是我市传统地方特色水果,有100多年栽培历史。民间有“庚村的阳桃,谢家山的柿;双塘的雪藕,碧浪湖的白糖瓜。”的俚语流传。上世纪80年代,仅庚村就有千亩种植,成熟早、糖度高、红肉硬质,是许多老湖州人的童年味道。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扩展、品种退化等原因,阳桃花繁果稀、果小,仅不到水蜜桃品种的三分之一,自然而然被市场淘汰。钱屹说,庚村阳桃目前仅在道场浜九里农庄种有30多亩,作为种质资源保护起来,“如果再不进行园艺改良,要想找回小时候阳桃的味道,估计很难。”

  还有太湖香瓜,民间俗称“老太婆瓜”,是一种很酥的瓜,许多老湖州都还记得,但现在随着各种新品种甜瓜层出不穷,产量又高,口感又好,太湖香瓜同样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民就不种了。太湖香瓜现在可以说已经绝迹。

  湖州市启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计划

  近年来,受气候、耕作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变化,导致大量地方品种迅速消失,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资源也因其赖以生存繁衍的栖息地遭受破坏而急剧减少。

  保护地方品种其实是保护遗传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

  目前,由市农科院承担的湖州市农业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计划已经启动。“首先要做的是摸清家底,迅速建立种质资源库,将一些数量剧减的特色品种纳入保护范围,至少不能让它们灭绝。”市农科院副院长朱建方说。

  已经明确的我市亟待保护的特色种质资源有20余个,除了瓜果蔬菜,还有家禽家畜。如南浔绣花锦、湖州矮脚菜、菱湖白扁豆、太湖香瓜、双塘雪藕、庚村阳桃、清溪花鳖、湖羊、太湖鹅等。

  目前,全市已分别建立特色种质资源繁育保护基地:双塘雪藕600亩、湖州菱1000亩、南浔绣花锦20亩、庚村阳桃10亩,培育湖羊种羊近3万头、太湖鹅种鹅4万羽、清溪乌鳖亲本2万尾。“主要依托一些家庭农场、生态农庄进行保护,接下来,部分濒危作物将由农科院建立保种场进行专门保护。”朱建方说。

  农业专家说,对于地方品种,为了保护而保护并不是长远之计,更重要的是利用它们身上的潜在经济价值。在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上,并不乏成功案例。“比如湖羊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就比较好。原来湖羊主要利用羔皮性能,现在开发利用肉用性能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市湖羊总存栏数有近百万头。每年多地还举办湖羊节,使湖羊经济价值得到较好发挥,农民饲养积极性也高。” 朱建方说,还有南浔绣花锦,越来越受市民喜爱,已成为餐桌上一道家常菜,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绣花锦如今在吴兴区也有一定面积的种植。如湖州菱,南浔农富缘生态农庄与浙大共同开发菱文化,还注册了商标,利用农业采摘,提高菱角效益,农庄一年四季有菱角。

  市农产品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年底建成,计划开辟60多亩建立保护种质圃。与此同时,我市各县区农业部门启动征集各类古老、珍稀、特色、名优农业地方品种,每个县征集筛选20个。届时,这些特色地方品种,陆续会移入种质圃进行保护,让它们维持一定规模的数量,并保持其品种特性,不会因为经济效益低等原因而灭绝。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