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莫干山。 通讯员 姚海翔 摄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培育旅游风情小镇,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
今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浙江将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全面建成“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山水小城德清嗅到了机遇。8月18日,带着崭新的《德清县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德清召开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推进大会。未来,一张以“名山、湿地、古镇”为纽带,村村皆景区的全域旅游新蓝图,将在莫干山下徐徐铺开。
全域旅游的德清探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放齐放香满园。在打造全域旅游的征途上,德清从未停下过脚步。
2007年,德清首创“洋家乐”。随后,来自英国、瑞典、荷兰、西班牙、法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在德清西部山区纷纷建起风格迥异的“洋家乐”。如今,莫干山里,150余家以“洋家乐”为代表的精品民宿星罗棋布。
德清中部下渚湖湿地,港汊交错、野鸟群息,通过治水清淤,至今仍保持自然质朴的风貌;东部的江南水乡新市安逸静谧,结合“美丽城镇”建设,新市古镇焕发出新生机。
2014年11月,德清召开全县旅游发展大会。“实现集聚化发展,打造县域大景区;从旅游‘单项冠军’到‘全能冠军’”,德清全域旅游新发展呼之欲出。
今年2月召开的德清县旅游工作会上,打造“县域大景区”有了更具体的目标——启动打造30个乡村A级景区。
在全域旅游发展上的多年努力,让德清收获诸多成果。
继接连入选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国际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之后,今年2月,德清入选我省首批“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名单。
日前,德清创建30个乡村A级景区有了新进展,后坞村、蠡山村、劳岭村和二都村等都已进入3A级景区创建评审阶段,预计今年底将通过验收。
2015年,首届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开幕式在德清举行;今年,德清“洋家乐”正式被评为全国首个服务类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在上海举行成立发布仪式。一系列活动,扩大了德清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莫干山争创5A级旅游景区
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德清怎么干?
《方案》提到,德清重点打造环莫干山、环下渚湖两个乡村旅游集聚区的同时,引导民宿向县域中东部下渚湖、新市古镇区块发展,争取把德清民宿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
优质项目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德清提出,积极引进业态新、品质高、品牌响、互补性强的旅游项目,2017年力争完成旅游投资20亿元。
德清将加快3A级以上景区建设。根据《方案》,力争到2018年,德清30%的村子成为省级A级景区村庄;“十三五”期间,莫干山景区争取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
与此同时,德清将积极培育莫干山镇、新市镇等一批遍布全县的旅游风情小镇,形成日夜联动、四季交融的旅游大景区,打造“精品化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等产业融合,推出精品旅游路线,加快实现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打造全域旅游,便捷的交通路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会议提到,德清将加强通往3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旅游重点村的主干道建设,完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建设旅游集散咨询网络,积极打通主干道至景区、景区至景区之间“最后一公里”。
德清还将利用互联网,完善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方案》提出,德清将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对涉旅数据进行监测和集中展示;建立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全域旅游电子地图等咨询服务功能。
差异化打造“杭州市民公园”
近年来,旅游逐渐成为大众流行的休闲方式。全域旅游作为实现区域资源优化、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愈发受到关注。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今年,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提出,把省域建成大景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对于德清来说,发展全域旅游,是一项惠民富民工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16年,德清旅游业总收入达17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7.1%;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745万人次,全县20个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6.7亿元。
旅游,不只是风景,还有服务。
此次会议,德清专为全域旅游而设立的三个新机构一一亮相:德清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德清县人民法院旅游巡回法庭、德清县市场监管局旅游分局。
德清还发布了新修订的《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德清县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办法》更为精细化论述德清民宿的定义、规模等信息,规范化引导德清民宿发展。
作为杭州都市圈重要节点县,德清如何打造“杭州市民公园”?
会议提出,德清紧邻上海、杭州。这些年,通过“治水”、“拆违”、美丽系列建设等工作,拆出新空间,治出新景色。
德清要积极向外放大“全域”概念,加快融入杭宁生态经济发展带,推进旅游业与周边地区的差异发展、联动发展;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增加人气和知名度。比如,临溪而建的“杭州后街”余英坊,努力实现商业业态和街区文化、景观的共融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