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盛开的村庄。黄伟 摄
核心提示:坐落于黄岩西部的长潭水库库区及周边山区,既是当地引以为豪的优质生态资源,也曾长期处于保护与发展的两难之中。怎样加快生态功能区的绿色崛起?生态经济如何培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对照省党代会提出的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黄岩找准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着力打通长潭水库环线道路,实施全域景区化战略,将一条条环绕库区的绿道网和景观线,建成推动山区发展的致富线。
浙江在线7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庆丽 区委报道组 周薇薇)曾经,生活在长潭水库周边的黄岩人,对于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处理是有些迷茫的。
那些高低起伏、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山,阻隔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而总面积35.5平方公里的湖面,虽有着一碧万顷的容颜,却因关乎台州3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发展长期受限。
西部山区,出路何在?黄岩的回答是,打通长潭水库环线道路,实施全域景区化战略。
如今的黄岩,以82省道延伸线和沿湖公路线为“主轴线”,北洋镇启动农业特色小镇核心区域建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屿头、宁溪等乡镇通过“演太线”美丽乡村金廊工程、宁溪美丽乡村绿道两大精品线路建设,逐步形成三乡一镇的扇形美丽乡村风景区;上垟乡统筹自然文化资源,形成南片美丽乡村精品线;从西部山区直通仙居和永嘉的两条主干道也已完成立项,即将开工建设……一个串点成线、四通八达的西部大花园正在形成。
路通了,景美了,人来了,山乡的绿色崛起,已指日可待。
水源地的困难
没到过黄岩西部的人,不知道长潭水库有多美。
盛夏时节,当我们一路驱车前行时,与蜿蜒山路始终相伴的,就是这浩淼的湖水和粼粼波光。蓝天白云下,碧绿的田野、错落分布的农居,与这一汪碧水相互映衬,走到哪里都是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画作。
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潭水库,总库容达7.32亿立方米,解决了温黄平原数百万亩农田灌溉和防涝问题。后来,随着供水工程建成通水,水库又成为台州南片300余万人的“大水缸”。
“可以说,整个黄岩西部,都是长潭水库的保护区,不仅工业发展被基本禁止,连畜牧业养殖等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严格限制。”黄岩区农办农村发展科负责人林再华说道。
20多年前,西部上郑乡的支柱产业便是铅锌矿开采,还有一些乡镇的畜禽养殖业颇为发达,在给当地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成为水源保护地以后的西部山区,关停矿山,禁养畜禽养殖,整治各类污染行业,已是箭在弦上。“山区的发展,依靠什么来撬动?”各级政府和当地农户在积极探索。
近年来,台州市积极探索水源保护地的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拨付给区里的生态补偿资金达数千万元;黄岩提出以生态旅游作为突破口,结合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环库风景线,西部各乡镇积极响应,制定发展规划,为的就是充分利用山区的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带动山区农民致富增收。而在上月召开的省党代会中,“培育生态经济”“发展全域旅游”“实施万村景区化”等字眼,更是为整个西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30岁的北洋镇长潭村人陈岩,敏锐地捕捉到了变化。
长潭村,因水而名,因坝而兴,绕村而过的黄前线,是人们从黄岩城区到达西部山区的一条必经之路,如今分布着大大小小十来家农家乐,陈岩开出的“山水长潭”,便是其中一家。2015年时,他辞去宁波一家电商公司的工作,带着妻女从高楼林立的南部商务区回村创业。
由城到乡的空间转换,体现的是年轻人对于库区发展的自信:“长潭水库,处处是风景,关键就是看有多少人能够发现它。”
2015年前后,北洋镇以“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为契机,着手创建全省首个农业观光特色小镇,蓝美庄园、绿沃川农场等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先后入驻;去年秋冬时节,镇上联丰村的一大片水上红杉林在网络上走红。陈岩说,这些前来北洋参与农事体验、观赏自然风光的游客,给“山水长潭”带来了稳定客源。
“今年大年初一到初八这8天,每天的营业额都在3万元以上。来自各地的游客把店里的14个包厢都挤满了,从早到晚都在翻桌。”陈岩说,今年10月,一条从永宁江到水库大坝的绿道也将修建完成。他期待着,家乡的这片奇山秀水,能够被更多人知晓。
连成线的风景
在黄岩西部,农家乐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那时候,一些头脑活络的山里人,得知有进山游玩的客人寻找吃饭之处,便将自家房屋稍作改造办起农家乐,后来又渐渐加入住宿的服务项目,发展出最早的民宿。
陈岩说,在长潭村,他是最晚开农家乐的那批人,也赶上了当下最好的时机。环库致富线的打造,唤醒了西部各个乡镇的生态资源,而各个景点之间的科学规划与建设,让这片绿水青山迸发出强大的集聚效益,一年四季,人气不断。
位于长潭水库的上垟乡已经开始行动。乡党委书记杨益民的办公室里,一张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带的规划图,描绘着全乡未来图景——
以蓝莓、柑橘、中药材等主要内容的五块农业基地分散于全乡各处;占地约500亩的白鹭湾湿地公园已经建成,国际山地越野赛道、垂钓比赛基地等先后完成规划设计;临湖而建的前岸自然村中,现已有9家民宿共70个床位……杨益民说,居于水库上游的上垟,必须改变过去低小散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争取“启动一块、带动一片”。
刚刚过去的这个6月,在上垟乡居住了大半辈子的上垟村村民柯居志惊奇地发现,每个周末,进村游玩的小汽车多达五六百辆,弯弯曲曲的“车队”从村口排到村尾,游客们争相前来,一睹白鹭湾湿地公园内200亩格桑花盛放的美景。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经营者,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而在上垟与屿头之间,一条涉及沿线多个乡镇的环库美丽乡村通廊正在建设之中。
其中,宁溪镇实施直街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乌岩头村互利互补;上郑乡以大溪坑为重点启动精品区块建设,逐步与宁溪镇形成纵深融合;屿头乡继续深化4A级景区各项建设,沙滩区块向上凤区块延伸,带动枇杷产业发展,完成老乡公所高端民宿改造等;富山乡以半山村、李家山村为规划节点向周边扩面。
潺潺流淌的柔极溪畔,年过40的柔川食铺老板娘林丽娟笑意盈盈,用最为鲜美的胖头鱼和各类山货,招待各方来客。过去,从福建远嫁而来的她跟着丈夫在镇上开了间电器修理铺,一年收入不到10万元。如今,全家人回到村中,齐心经营着这家农家乐,收入也较从前翻了一番。
“屿头石狮坦,建设美丽乡村,山清水秀人更美,花红柳绿环境好,空气清新人健康,休闲健身民安居……”这是外来媳妇林丽娟,在首届乡村大使评选上即兴发挥的一段黄岩方言版顺口溜。
朴实的话语加上俏皮的表演,道出了山区人当下的幸福生活。
山里人的回归
如若不是母亲黄菊玲的召唤,屿头乡沙滩村人戴纪昌也许还不知道,村里的变化,大得有点出乎意料。
早几年前,20来岁的戴纪昌还在东北,从事模具修理工作。异乡漂泊的日子,不好也不坏;广袤的黑土地,却难以安放他的乡愁。正当戴纪昌有点踌躇时,母亲黄菊玲的一声“回来卖馒头”,催促他背起了回家的行囊。
一度破败的沙滩老街,几经修整后已经变身古色古香的市集,传统的豆腐、馒头店,与飘扬着轻音乐和咖啡香的书吧、茶吧、酒吧、民间手工艺品店和谐共存。隐匿于老街一隅的“阿玲馒头”,随之进入游人视线。
小馒头,如何做出大生意?咬一口新出炉的玉米面馒头,香甜而具有嚼劲的口感,随即弥散舌尖。“这里头,藏着她的秘方呢!”围观的村民这样打趣。
而在村里经营了20多年馒头生意的黄菊玲深知,“阿玲馒头”的热卖,不止于自己的独门手艺。
近年来,屿头乡大力推进国家4A级景区建设。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沙滩老街被重新激活,上凤村的枇杷节办得风生水起,石狮坦村的户外拓展训练营地带动了村内农家乐和民宿的发展;布袋坑村的隐秘美景和传统文化引来游人无数……全乡的几个特色村庄旅游线路,从长潭水库周边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悄悄地拉长了馒头的销售轨迹。
在东北修模具的戴纪昌,回乡后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卖馒头的小伙子”,除了经常在朋友圈中展示自家的馒头产品外,他每隔一天便会拉上满满一车的“阿玲馒头”,把它们运送至黄岩、路桥、温岭等地的订货人手中。
若问卖馒头的一年收入,母子俩都笑而不语,说要“保密”,但是无论如何,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便是最好的结果。
从屿头乡出发,沿着风光如画的325省道一路向南,进入上垟乡下方村时,年轻的80后村主任陈叶敏正顶着烈日,在炭火上制作喷香的竹筒饭。
就在上月,隔壁上垟村的湿地公园和格桑花海,让这个居于水库尾部的小村人气爆棚。他也从中看到了下方村的新出路,结束多年在外打工的生活,于今年4月回村竞聘成为村主任,把自家的一幢3层小楼改造成了农家乐,竹筒饭正是他自创的特色美食之一。
“是时候行动起来,唤醒这一方山水了。”陈叶敏说,下方村是一个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年轻人多数在外打工,土地也大量抛荒。
今年,村里计划要加强打造上垟溪沿岸的景观带建设,修建一批具有乡土风情的茅草屋,吸引游人进村歇脚或小憩;同时,加快全村的土地流转,将下方村打造成一个以食用百合为主要产业的“百合村”。
顺着陈叶敏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约60亩百合花基地内,成片的橘红色花朵正娇艳绽放。曾经黯淡的小山村,因此而拥有了一抹更鲜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