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的这条竹叶龙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历经了改朝换代,历经了风雨洗礼,也历经了失传。在安吉县志里记载,竹叶龙最早出现在清朝光绪年间,但如今已没有人真正见过这条竹叶龙原本的样子,只是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与百姓的智慧启迪里演变成了今天的竹叶龙。
如今,竹叶龙已是省级非遗项目,第二代传承人胡启华也已是82岁高龄。在胡启华手上,竹叶龙的发扬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安吉舞到北京,再从北京舞出国门,竹叶龙已是中国竹乡安吉的一张金名片。
竹叶龙舞进天安门
在中国文化里,“龙”有着特殊的象征,而在民间,老百姓对龙以及龙文化的向往与传承世代未变。在安吉县,老百姓舞的龙有好几种,其中竹叶龙是最讨小孩子欢喜的。“因为一般的龙头看起来都比较凶,小孩子会害怕,而竹叶龙是条文龙,看起来笑嘻嘻的,小孩子见了都很喜欢。”胡启华带着我们到了安吉竹叶龙的发源地——梅溪镇上舍村。为了更好地传承竹叶龙的制作与舞龙技艺,该村特别建造了一座展示馆,里面不仅展示了竹叶龙,而且还有安吉周边地区的各种龙形象,如草龙、棕龙、百叶龙等。
据胡启华说,竹叶龙的奇妙与惊喜在于“变幻”,舞龙队伍一般由12个人组成,出场的时候,并没有龙,而是一根根的竹笋,等到前半场舞蹈结束后音乐陡转,一根根笋“变身”成龙身,连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龙,再配上舞龙表演,整个节目跌宕起伏,视觉效果非常好。
竹叶龙最早走出安吉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广场和北京天安门分别参加了文艺活动,向全世界来宾展示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舞龙表演。接着,2009年,竹叶龙又舞到了法国世界和平艺术节的舞台上;2010年,舞到了上海世博会;2015年,竹叶龙又去了香港表演。“到目前为止,竹叶龙在世界及国家级的舞台上已表演了20余次。”上舍村村支部书记胡庆良说,竹叶龙的发扬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竹叶龙制作有门道
竹叶龙有了如今的名气是第二代传承人胡启华从未想到过的。他记得,1991年时,湖州举办丝绸文化节需要一条绸龙来表演,当时他还未涉及舞龙的制作领域,只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喜欢样板戏等。“那时候,我师父就带着我制作第一条绸龙,算是第一次进入制作龙的行业,从此也就喜欢上了。”胡启华的表述非常朴实。
有了制作绸龙的基础,胡启华就慢慢开始琢磨,如何把制作龙与安吉的中国竹乡结合起来。为此,他花了一年多时间,用全竹制作了一条“竹龙”,只可惜“竹龙”虽然好看,却因为太重而无法舞起来。“在老一辈的口口相传中,大家才知道安吉其实在光绪年间就出现过竹叶龙,只是没有人确切知道原本的竹叶龙长得怎样。”胡启华说,他就根据一些传说和记载,以及在师父的教授下,完成了竹叶龙的制作。
如今的这条竹叶龙全长18米,龙身上的一片片竹叶青翠欲滴,舞起来煞是好看。有趣的是,当问到龙的制作工艺时,胡启华笑着说,龙的尺寸制作是需要保密的。“竹叶龙的龙头尺寸,一截龙身制作几片竹叶合适,龙尾的尺寸等等这些都只能教给传承人。”胡启华说。
传承中国龙文化
如今,每一次安吉县举办大型活动,都能看到竹叶龙表演的身影,而由于胡启华年岁已高,已不再适合跟着表演团外出做随队维修的工作,这个任务就自然交到了第三代传承人手上。竹叶龙的第三代传承人有两个,分别是54岁的朱正国和55岁的朱文华,“这类项目的传承确实很难交到年轻人手上了,原因很现实。”
而在胡庆良看来,竹叶龙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他希望这个项目可以走得更远,为更多人诠释中国龙文化。“我接下去打算请一些有功底的老师,专门编排舞龙的舞蹈,让现在的一种舞法变成至少三种舞法,可以给观众带去更多视觉上的体验。”胡庆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