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高峰的时候我从海宁大道出城,运气好的话一路绿灯,有时候也会吃红灯,没遇到过大面积拥堵而延迟回家。”海宁市民王先生住在丁桥镇,每天都要开车上下班,他直观感觉的“运气好”其实靠的是海宁的“智慧交通”建设,信号灯绿波带协调控制发挥的作用。
5月16日,海宁智能交通“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2013年,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与海宁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该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城市交通畅通技术示范基地。2014年,科技部、公安部将海宁列为《中等城市道路交通智能联网联控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的示范城市,项目目标是研发适合于中等城市交通管理的系列技术和设备,并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引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下一步发展路径。
该课题成果的应用示范范围以海宁主城区为核心,覆盖海昌路、文苑路、海宁大道、水月亭路、海州路、钱江路等“三横四纵”城市动脉。该示范工程紧密结合现有的城市路网结构、交通管理现状及交通流特点,分三期规划设计了海宁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总体方案,指导交通管理科技应用。
项目实施3年,海宁共完善建设146处流量检测,平均每天采集有效路段检测数据125万条、路口数据30余万条;建成交通信号联网控制系统,125个交叉口实现了联网控制,4条主干道实现了绿波带协调控制,海宁大道、海州路21个关键交叉口实现了实时优化控制;安装41块交通诱导屏,统一联网接入交警指挥中心,构建了智能联网联控平台。
“海宁的汽车保有量已超20万辆,‘城市治堵’成了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2014年以来,我们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合作,先后研制了新型多模式联网信号控制机、新一代信号协调实时优化控制系统,构建了具有诱导方案快速生成、视频联动、多途径实时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诱导系统;研发了集交通状态感知与监测、交通诱导、信号联网控制优化、信息研判与决策支持、勤务指挥、设备设施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联网联控平台。通过智慧交通建设,能够实时掌控交通状况,及时对交通拥堵进行预警,实现对路面交通状况的动态化、实时化、精准化管理。”海宁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实施三年来,在海宁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一倍、道路里程仅增长10%的情况下,示范区道路平均车速提高了10.3%,平均停车次数减少了18.4%,平均行车延误降低了14.5%,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通过智能交通项目的实施,海宁还实现了限行区域货运车辆通行监测、节假日进出城通道交通状况分析、学校周边交通流量与违法监测;单行线、道路施工等交通组织措施的信息化、可视化、系统化管理,分析评估执行效果,支撑科学组织和精细化管控道路交通。
当天,由来自公安部、住建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的专家组成的验收组进行考核验收后,认为该项目基于视频的交通运行状态多元化特征识别技术、主动控制需求下的信号实时均衡控制技术、交通区划与信号优化协同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创新性,部分成果已实现了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效缓解了中小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可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是全国中小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