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云栖大会上,“城市大脑”备受关注。
浙江在线1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春华 沈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杭州的每一天都是从一串串数据流开始的。
早高峰来临前,位于杭州市交警支队的交通V1.0平台就已快速运转,分析研判路面情况,调整红绿灯疏导交通,通过手机终端等多种渠道,把交通信息反馈给市民,引导他们避开拥堵。
交通V1.0平台被称为是杭州“城市大脑”的运动中枢。“城市大脑”项目启动于2016年10月。2017年,浙江全面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工作全力推进,给“城市大脑”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政府决策和城市治理,刚满周岁的杭州“城市大脑”,正在全面、深度影响并改变着这座有2200余年历史的城市。
应运而生 “云计算之都”问诊城市病
现在上班第一件事,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数据资源处处长齐同军会在局政务数据交换中心大屏幕前停下脚步,看一下各种数据分析。
2017年,从杭州市城管委调到新单位,齐同军的工作方向却没有变。这位教授级高工一直在从事城市数字化管理的研究、开发、落地等工作,全程参与了“城市大脑”开发。他认为,杭州“城市大脑”的诞生,“既是惊艳出世,又是水到渠成”。
“城市大脑”全称叫“城市数据大脑”。这个时尚的称呼表明了这一新生事物的特点,也暗示了其诞生于杭州的缘由。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交通拥堵、环境破坏等“城市病”影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杭州的公共交通管理为例,八九千辆公交车,500余条线路,7000余个车站,每天要运送近390万人次,只靠人力显然捉襟见肘。
“城市病”的根子在哪?就在于“躯体”越来越庞大,但缺乏统一指挥的“大脑”。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考验着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这不仅是杭州的难题,也是中国的问题。
解决之道,在于用好数据。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甚至认为,数据比土地资源更重要。杭州作为电商之城、云计算之都,每天都在产生海量数据。
但用好数据并不容易。在市城管委信息处理中心工作期间,齐同军承担的课题就是如何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一边建设智慧管理平台,一边推动智慧管理。他做着做着就发现,数据的潜力非常巨大,不是某家单位、某个公司能搞定的,应该上升到全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我们应该将散落在城市各角落、各系统的数据汇聚到一起,使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让城市各个‘器官’协同工作,城市就能变成一个能够自我调节、与人类良性互动的有机体。”
2016年10月,杭州“城市数据大脑”项目正式启动。
这个项目由杭州市政府主导,集中了13家企业的顶尖人工智能科学家。西湖电子集团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参与其中。
杭州“城市大脑”自然就集中了一批有“杭州基因”的“黑科技”。比如“城市大脑”的决策系统——计算平台,采用的是由阿里云自主研发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它可以将百万级的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提供源源不断的计算能力,以保证大脑能够“眼疾手快”“当机立断”。
2017年11月,杭州“城市大脑”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大显身手 以数据归集破信息孤岛
最近,杭州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每天都人来人往。
取号排队,递交材料,缴费,取证,进门一小时左右,一本崭新的不动产登记证书就能到手。办证前,市民可通过“微信办证导航”服务,在杭州市区10个网点挑选前往人流较少的网点。
2017年12月25日起,杭州全市推行不动产登记“一套材料、一个系统、一窗受理、一小时办结”办理模式。原先群众需递交3份材料,如今只需一份。市民唐女士说,真为“杭州速度”感到自豪。
这背后,是“城市大脑”在大显身手。
“‘最多跑一次’改革之初,我们先做‘物理整合’,整合机构、平台和规章制度,变‘群众跑’为‘工作人员跑’。但停留在这一层面,改革红利并不明显。”中心窗口管理处处长党晓荣说,后来,中心把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国土、房产、税务3个部门安排到一起办公,3本证并成1本,3个窗口只需跑1个,但还需3份材料。如果由工作人员复印、递送,又会占用原本就很紧张的行政资源。
“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亟需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杭州的信息孤岛曾经有多少个?2017年12月4日,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副局长范永晨在该局首次新闻发布会透露,杭州全市61个市一级部门和34个市直属企事业单位,共建有信息系统899个、数据库627个、数据库表60余万张。
这些信息孤岛如果没打破,数据难以成为资源,“城市大脑”也会“缺氧”。范永晨说,“最多跑一次”改革也是“城市大脑”建设的一大机遇。
同年8月28日,杭州启动“数据归集共享”大会战。截至今年1月5日,归集59个部门近293.6亿条信息。这些数据通过清洗、归类、标注、上架等工作,可按需即时调取。
成效立竿见影。在商事登记上,杭州已实现85%的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进行网上办理。截至2017年12月1日,办理该年新增的17类“多证合一”事项8万件,减少企业跑腿8万次。
公民个人办事方面,全市44家单位共梳理事项598项。2017年11月1日,公布第一批仅凭“身份证”可办事项203项。以“社保参保证明”数据共享为例,8月至10月,社保参保证明、房产证明、契税证明、残疾人证等数据已实现全市共享,被各部门调用87万次,意味市民少跑了87万次。
同年12月4日,杭州推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平台“祥云”DRMS。“祥云”DRMS是杭州“城市大脑”的“数据仓库”,能够自动对全市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全量数据摸底、核心业务数据筛选识别、数据主题归类,并实现百万级数据表的秒级即时同步归集,让数据真正具有了支撑实时业务的能力。
未来已来 城市治理更加智慧精准
说到未来5年杭州的大事,举办亚运会必是其中之一。这也是“城市大脑”要面临的一场大考。
“备战”已在紧张有序地开展。
2017年的云栖大会,每位嘉宾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条“定制”的前往会场的精准导航路线。这一科幻场景将在2022年进一步上演。
届时,四方嘉宾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平台获取“定制”服务。怎样到杭州、去酒店、找场馆座位,每天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哪里可以找到心仪的餐饮店?……一个如影随形的“智能助手”可以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
场馆等基础建设也将更加高科技。比如,场馆内将摆放“招手即来挥手即去”的智能垃圾桶;通过座位传感器实时监控场馆内人数,为每名观众制定入场、退场的路线;外语说不地道?没事,有高质量的机器翻译帮你跟外国人“唠嗑”……
“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制定‘智慧亚运’的方案,相信杭州亚运会将给世界一个全新体验。”坐在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办公室,齐同军和他的同事们给记者描绘了4年后的场景,信心满满。
这些不仅仅是为亚运会准备的,也是在描绘杭州未来城市治理的蓝图。
人工智能指挥交通已交出一张高分“成绩单”。目前,“城市大脑”在杭州接管了128个交通信号灯路口,让车辆在试点区域的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在杭州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在杭州萧山区,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副局长孔万锋介绍,正在研发的“城市大脑”2.0版本,将在全市2000余个路口,通过24小时、360度球形探头,每两分钟自动巡查一次堵点,时时给杭州交通体检。
继“移动支付之城”名扬海内外后,借助“城市大脑”,杭州又提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将于2018年底实现公民个人办事事项“移动可办”或“就近能办”,综合自助服务机在市、区县(市)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全覆盖。
“要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就要事事想在群众前面,不但让他们‘少跑腿’,还要让他们‘少操心’。”杭州市编办行政机构编制处相关负责人说,“移动办事之城”是杭州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硬仗的重要举措,影响深远,“如果大家都通过网络终端办事,就会减少出行,减轻交通压力;同时,也将减少窗口工作人员等行政资源,使之转而提供其他更多的便民服务。这将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
有关专家表示,未来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城市,其核心就是为每位市民提供贴心的服务。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城市大脑”这样的人工智能平台来完成。就如美国硅谷未来研究所主管安东尼·汤森在其《智慧城市》一书中写到:科技,是发展智慧城市的一剂良药。而我们每个人通过一个个网页、一个个应用程序和一次次点击正在一点点建设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