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家“小贷”公司早已被法院查封
应急周转借贷1.5万元的“小额贷款”,不料却陷入层层圈套:两年来,借款合同数额滚雪球般飙升,最终成了260余万元的巨债。“现在不光车子被‘骗’走,还搞得家人不得安宁。”昨天,受害人小李的父母带着儿子找到绍兴晚报记者,讲述了借贷中遭遇的层层黑幕,希望借助晚报向大家提个醒。
从借款1.5万元开始的
一场噩梦
小李的噩梦始于2015年初。因有一笔小额信用卡债务即将到期,他急于还债,却又不好意思向父母开口。经朋友介绍,他与本地一家提供无抵押贷款的公司取得了联系。“业务员”核实完信息后,告诉他马上就可以借款给他。
小李打算借款2万元,但对方提出只能给1.5万元,借款期限为30天。小李答应后,双方签订书面借款协议。小李发现,借款金额写的竟然是5万元。“也就是说,还款期一到,就要还5万元给对方。”小李解释说。
很快,还款期限就到了,可小李无力偿还。对方于是向他推荐了另一家“借贷公司”。同样,这家公司的业务员与小李签了一份借款协议,上面写的借款金额竟高于实际借款的数倍。
就这样,小李“借东墙补西墙”,两年里共有十七八家借贷公司向其“伸出援手”。“前后拿到手的借款金额约70万元,最后总共还了约260万元。”小李说。
“阴阳合同”虚增借贷金额
“出借人”一栏为空白
今年3月,小李向位于越城区(高新区)迪荡新城的一家借贷公司提出借款10万元,用以支付其向其他借贷公司借的欠款。
3月9日,该公司一名“业务员”拿着一叠资料与小李见面。应该业务员要求,小李写下一份借条,上面的借款金额注明是“20万元”。随后,业务员当面将20万元转帐至小李的银行账户,又要求小李将18万元现金取出,称会替小李向其他“债权人”还债。小李随即将18万元现金取出并交给业务员(剩余2万元通过小李的银行账户还款)。事后,对方要求其写下收条,上面注明小李已收到20万元。
“事实上,他(业务员)帮我还款共计10.8万元,剩余9.2万元并未给我。”小李说,现在回头想想,对方之所以将借款汇入他的银行账户,随即又将现金取出,就是为了获取“转账证据”,“一旦有受害者将其告上法庭,他们只要出示银行转账记录,‘借款事实’就成立了。而我又提供不出证据反驳。”小李说。
业务员还与小李签了一份《车辆抵押协议》,表示出借人对小李名下的车辆拥有使用权。“他让我以车辆作为抵押,说车你可以正常开,按时还清就行了。”小李说,当天傍晚,业务员以给车辆装定位装置为由,将他的奥迪车开走,之后他就再也没见到自己的车。
小李的父亲老李向记者出示了一叠儿子与对方签的“协议”,这是其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记者看到,这些“协议”的名目有:借条、借款协议、车辆使用协议、共同还款承诺书和授权委托书等等。记者注意到,所有“协议”中凡是涉及“出借人”信息的,均为空白,每一份“协议”也没有“出借人”的签名。
父母卖房替儿子还债
讨说法却四处碰壁
小李一直在其父母开的印刷厂里帮忙。今年3月11日(也就是小李最后一次签借款协议的两天后),其中一名出借人找到厂里讨债,小李的父母才知道儿子掉进了“借贷窟窿”。
见过世面的父母当即召开家庭会议,让儿子联系到全部“出借人”,“每一家都叫过来,怎么个还法,都一一进行商谈。”小李的母亲应女士说,为了替儿子还债,他们还卖掉了名下的一套房子。让应女士没想到的是,处理到最后一家时“卡”住了。对方提出,小李要取回车子,需付他18万元,最后双方将价格谈到14万元,但最终对方没有露面,也不将车子归还。事后小李得知,对方已将车子当成黑车处理掉了。
小李的父母无奈报警。“请求警方以诈骗案立案调查,但警方却十分犯难,说没法以诈骗进行立案。”老李说。
昨天,记者也就此问题咨询了律师。律师表示,不少贷款借款公司提供的合同是比较正规的,而且双方都是遵循自愿的原则签了字,更关键的是,对方确实拿出了一部分钱款给借款人。这样一来,从法律上就不能认定对方没有履行合同,也就不构成诈骗。一旦双方出现纠纷,就只能认定为是民事上的合同纠纷,公安机关是不能按照刑事案件进行立案调查。
对于走司法途径,小李一家却犯愁:当时急着借钱,基本没保留什么证据,即使到法院起诉,也存在证据不足的情况,而对方却是“准备充分”。
“现在对方干脆就不接电话了,更不要说找到人了。”让小李一家担忧的是,这辆车是他们通过按揭贷款买的,现在还处于还款期,车主写的是小李的名字,“万一出个事,责任怕是要由我家来承担。”老李说。
“侵占”小李车子的“业务员”原本在迪荡新城一家大楼办公,昨天上午,记者陪同小李一家到此一探究竟。记者看到,这里早已人去楼空,门上贴着的法院封条显示,该办公地已于今年4月15日被查封。
小李说,今年3月20日,他还来这里找过这位“业务员”,“里面的人告诉我,此人就是在这里办公的,但那天恰好不在。”他说。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小李跟那名“业务员”打了多次交道,但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这家借贷公司叫什么名字。
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了该“业务员”的电话,他表示,当时警方已约双方进行过协调,但没有谈拢。现在合同上的还款期限已过,建议小李走司法途径解决。
希望通过晚报
告诫他人小心圈套
今年25岁的小李,看上去老实本分,在其父母眼里,儿子确实也是这样一个人。在与这家人的沟通中,记者得知,小李家经济条件应该不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事态变得如此严重呢?
“当时自己一时之需去借钱,感觉借得也不多,以为自己能搞定,就没告诉父母。要不是父母及时处理,我都不敢想事情会发展到何种地步,现在弄得家不像家,说实话我愧对父母。”小李无奈地说。
当记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妈妈应女士时,她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最大的问题是儿子交了一帮不好的朋友。”她说,担心外面的世界诱惑多,夫妻俩平时对儿子的经济看管得比较严,儿子钱不够花又不敢向父母要,于是“另辟蹊径”落入了圈套。
“现在就想通过媒体曝光一下,告诫其他人远离借贷圈套,同时也希望有同样遭遇的人站出来,一起维权。”老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