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青碑亭。
彭埠老街。本文图片均由城改办提供
沿着艮山东路一路往东开,到了钱潮路已经无法右转了。禁行标志内部,是已经被拆成平地的五堡和六堡社区,这里曾经所有的热闹都已经成为城市的记忆。
昨天,“城中村改造,让生活更美好”集中采访的第二站来到江干区,就在今年1月,这里打响了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第一枪,五堡,也成为江干区第一个正式启动整体征迁的社区。截至6月底,江干区已经完成五堡、六堡、牛田、蚕桑、笕新、黎明、笕桥老街、四季青新时代装饰材料市场整体征收,签约3935户,腾空3882户,拆除3302户,安置房开工12万平方米,安置回迁1968套,货币安置6800人,高质量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每一个数据的叠加,都是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未来,江干区将通过城中村改造迎来全新的钱江新城2.0时代,也将通过城市更新,构建起钱塘江两岸重要的经济命脉,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
四社联动
变身理想城市
江干的城中村正经历最后的时光。
按照时间表的设定,五堡、六堡、七堡、红五月这沿江四个社区要在未来9年内变身为理想城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钱江新城2.0版本。
年初还熙熙攘攘的五堡,在这个夏天,已经成为一片平地。在毫无方向感的拆迁现场,顾云飞还是能认出自家原本的位置。
作为五堡社区土生土长的居民,顾云飞在这里生活了34年。小时候,忙和挤是他对家乡最深刻的记忆。长大了,日子越过越好,外来的租客也越来越多。最鼎盛的时候,这块面积仅1.1平方公里的土地挤着4200多名本地居民和46000多名外来人员。
租客多了,问题也接踵而来,违法建筑多,街道脏乱差。但是,最让居民害怕的,还是火灾。“尽管村里给每家每户都配了灭火器,但是因为人太多,还是会有问题。”就在前几年,顾云飞还帮家里一楼的租户灭了一场小火,“害怕啊,出去玩的时候,一看到家里来电话,心都拎起来。”
今年1月,江干区启动城中村改造,终结了这些隐患和不安。作为“决战城东”的主战场,五堡、六堡、七堡、红五月四个社区,划入沿江发展的蓝图,“四社联动”打造钱江新城二期扩容区域。
根据规划,钱江新城二期,将有多条快速路,地铁9号线将纵贯整个区块,还有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居民们翘首以盼的繁华在这里指日可期。据介绍,五堡社区三分之二的住户选择了实物安置,期盼将来再回到这片热土。
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五堡社区的征迁工作进行得很顺利。10天完成全部1062户居民的签约、腾空和拆房工作。目前,江干区其他区块的整体征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8月底前将完成七堡、红五月、水墩整体征收,9月底前将完成三里亭南、五福区块整体征收。
老物复活
留住城市记忆
“南有清风明月,北有普福莲花,东有太平吉庆,西有豆腐曹家”,老底子彭埠人对这句民谣一定不陌生,它唱的是彭埠老街上的八座桥。这八座桥的名称体现了彭埠镇千百年来的市井文化。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老桥渐渐没了,一些深埋心底的城市记忆,却被重新打开。
元宝塘公园就是这样一个保存、延续旧时记忆的地方。
元宝塘是老彭埠的三水塘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茶水塘、烟火塘。据说,过去的元宝塘杨柳依依,风景怡人,“还可以在里面游泳呢。”彭埠街道文化站站长王云良说。
王云良恋旧,尽管完成征迁之后的彭埠,已经很难再找到当初的模样,但是当年的记忆,总是在不经意间就从他的思绪里跳出来。在他的记忆里,当年的彭埠最有特色的就是那条老街了,它以“南头路、北头路”命名,两条东西小巷,分别叫恒泰弄和杜家洋。而现在,你在东站附近开车,已经完全找不到这条路了,幸好,江干区将这条老街重新改建,就建在元宝塘公园里。
改建的这条街是当年彭埠老街的微缩版,融入了许多彭埠文化元素,雕塑文化长廊就是代表。“草棚屋”“蚕桑”“三只炉子”“八桥”,这些浮雕刻下的是老彭埠千百年来的生活常态。
彭埠过去的另外两个水塘也复现在老街里。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隅,装载的却是几代彭埠人的记忆。四块明清时期鼎盛家族留下的石碑更是真正的古董,要好好保存下去。在王云良看来,这个公园和老街,留住了彭埠人的根,也留住了彭埠人的念想,尤其是那些没经历过老彭埠的后代们。
以文守城
守护钱塘文脉
一江春水穿城过,很少有人知道,如今繁华的常青区块,当年距离钱塘江只有1.6公里,揭晓这个秘密的,是埋在常青区块地下的那片古海塘。
2016年,常青区块启动城中村征迁,深埋于地下的古海塘得以“重见天日”,据目前已探明的资料来看,该海塘为石塘结构,发掘的部分古海塘距今钱塘江西北岸约1.6公里,长40米,上宽6.6米,底宽14.4米,深8.2米,海塘迎水面从下至上均逐层收分,横截面呈梯形状。
在这段石塘的南面,有一座同样古老的碑亭,它始建于1777年,到今年已经整整240岁。碑亭以青石制成,东南向,平面呈方形。正面枋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其余三面雕“如意、海浪”图案。碑面刻有当时浙江及杭州地区捐俸修海塘的官员的官职及姓名,是钱塘江海塘修筑历史的见证。
因为它的存在,江干区对常青区块的征迁花了更多的心思。要知道,距离这座碑亭最近的民房,和它仅隔了2米。为了不伤到这座碑亭,江干区和文保单位一起,在碑亭的周围和顶上,设置三层钢架,“里三层外三层”将碑亭整体包围,以确保这座历经风霜的古碑亭得到最安全的保护。为了不伤到这座碑亭,紧挨着它的民房,拆迁队伍只能依靠人力一点一点拆,足足花了1整天的时间。
将来,这个区域将进行保护性建设,两样文物也将进行原址保护。如此的小心翼翼,是江干区对钱塘文脉最细致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