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拍摄的这片生态稻田。
江北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技术人员(右)正在与毛智浩一起检查水稻生长情况。
稻田里除杂草。
利用移动打水泵将河水灌溉到稻田里。
昨天是入伏第一天,艳阳高照,在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里,80后小伙毛智浩正在河岸边利用移动打水泵将河水灌溉到稻田里。原来是由于入伏,气温持续高升,当前正值晚稻分蘖期,需浅水勤灌,身为这片稻田主人的毛智浩才顶着烈日为他种的水稻补充水分。
记者走进这片稻田,绿油油的稻田里镶嵌着大大小小、紫色与黄色的圆圈,不远处成群的白鹭不时展翅飞起。据了解,这片稻田是江北区水稻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基地内水稻种植全程采用杀虫灯、诱捕器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并通过种植诱集作物(芝麻、香根草等)增加农田蜘蛛等天敌数量来控制病虫害。今年,区农技推广服务总站把从中科院引进的微生物菌肥带到了毛智浩的稻田里,这种微生物菌肥具有能诱导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抗病、抗逆特性和提高作物产量的诸多优点,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化肥施用量,该基地全程不使用化学农药,通过生态修复一系列技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提升稻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