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城市在垃圾分类中用上了“人脸识别”,以期通过智能化手段来推进垃圾分类。而在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水电社区,有一位垃圾分类督导员仅凭肉眼就能做到“人脸识别”,而且这样的“人脸识别”更是让居民们觉得方便亲切、接受度高。
这位能够做到“人脸识别”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就是水电社区印月尚庭小区的保洁员——陈慈英。早在2014年,陈慈英就在该小区从事保洁员的工作,2019年10月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行动以来,她又成为了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
要知道,水电社区里大大小小共住着1500多户人家,常住人口2500余人,而且住户更替频繁、进出人员庞杂,要做到肉眼“人脸识别”谈何容易?但凭借多年的保洁工作经历和近两年多来的垃圾分类督导工作,陈慈英却几乎认得每一栋楼的每一户家庭,居民和住户下楼扔垃圾也会亲切地叫她陈阿姨。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住户们对垃圾分类都不太了解,有一部分人还对为什么要垃圾分类感到不理解。”起初,住户们把垃圾拿下楼后都是随手一丢,有些甚至还扔到了垃圾桶外,里面的垃圾自然也是不分类的。这个时候,陈慈英就会把他们叫回来,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什么是有害垃圾,什么是易腐垃圾,都要分得清清楚楚。
碰上不理解垃圾分类的人,陈慈英也会耐心地向他们宣讲,“垃圾分类对我们小区的卫生、对你们个人的卫生都是有好处的,只有我们生活的环境卫生变好了,我们才能少生病、更健康。”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在陈慈英坚持不懈的督导和宣讲下,大家垃圾分类的意识不断增强,也更加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引导居民和住户正确进行垃圾分类,陈慈英还经常向小区里的垃圾分类“百事通”请教——这位“百事通”就是陈张海。
“陈师傅就像是垃圾分类的百事通,社区里有关垃圾分类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知晓,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他请教。”水电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
今年58岁的陈张海也是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同时他还负责管理调配整个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队伍。
“现在我们的队伍一共有17人,白天由11位督导员进行轮流值守,晚上固定安排4个人在4个不同的点位进行值守,另外两人就在垃圾房对收容垃圾进行处理。”此外,陈张海还会根据每位督导员不同的特点,合理调配他们每天的工作,发挥每位队员的长处。
对于学习垃圾分类知识,陈张海自身更是会积极参加社区和物业安排的相关培训,并主动了解和垃圾分类相关的一些政策。“只有我自己学好了,才能更好地教给我们的督导员,才能更好地引导我们的居民和住户正确地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