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21日讯(通讯员 彭晓梅 刘爱丽)丽水市美丽城镇建设针对山地小城镇存在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建设资金短缺,城镇面貌特色缺失等客观因素,不急功近利、大拆大建,而是摸清底数、剖析原因、系统规划,以微改造带来精提升,全面打造美丽城镇建设“五美”新格局。
聚焦“小”处优化交通网络
致力补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短板,大力推动具有丽水特色的项目建设,针对乡镇普遍存在由于路网规划缺乏、道路市政配套设施不全带来的群众出行难、游客进来难、农产品运输难等问题,将路网优化提升与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绿色产业发展提速相结合,全市美丽城镇建设共编排191个道路交通类项目。项目涉及人行道建设、道路拓宽延伸、道路亮化、停车场建设、道路配套设施安装、公交车站建设等,用小变化、小改善、小更新打通小城镇交通“毛细血管”,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出行安全。同时,做好资金拼盘,把全市7个“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1个省级精品道路建设工程纳入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库,其中,通往“中国畲乡之窗”4A级景区的景宁县大均乡溪杉线上榜2020年省级绿化美化精品道路,该道路串联起7个节点村,全面展示出浓郁的畲族风情和传统乡村的原生态魅力,在增强镇域人口集聚、打造全域旅游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丽水美丽城镇建设持续深化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控,持续加强村镇道路沿线“乱堆物”“车乱停”“车乱开”等现象的制约和管制,打造美丽城镇“环境美”。
因地制宜构筑绿道系统
把绿道建设作为美丽城镇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打造满足城乡居民、游客、驴友等多群体需求的绿道慢行系统,切实增加群众的幸福感。目前,全市美丽城镇已经在原有绿道基础上加以完善优化,三年再编排71个绿道建设项目。在规划阶段,丽水充分做好沿线在建拟建项目与绿道建设的有效结合,优化组织,统筹协调,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资金浪费,如青田县的瓯江治理二期、四都港综合治理、北岸至湖边公路等项目,均与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充分对接,统一规划绿道建设内容;同时,丽水市秉承“因地制宜”原则,依托原有路网资源,充分利用森林古道、农村公路、沿江防洪堤、国省道外沿路基等,按绿道标准进行改造提升,以“提升式微改造”串联起河流湖泊、山体森林、特色村落等。例如,景宁县依托森林古道、景区景点建设的骑行绿道和登山步道,青田县利用废弃铁道打造出的铁轨绿道等,既保护了原有的自然生态、人文古迹,又有效节约了建设资金。
活化利用赋予老城新生
在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上,丽水美丽城镇建设涵盖甚广,大规模的包括松阳县13个传统村落的修复,中等规模的包括缙云壶镇老街改造等,小规模例如龙泉的红色旧址修复、庆元的古廊桥修复项目等,丽水美丽城镇建设始终秉持“微改造”理念,避免大兴土木重复建设和奢侈装修,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充分尊重小城镇的记忆空间。同时,通过将旧祠堂、闲置校舍大会堂等改造成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礼堂等途径,积极探索对古村古建的再利用,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例如,松阳有机结合美丽城镇建设和“拯救老屋”行动,将修缮好的老屋植入民宿、书吧、艺术家工作室等业态,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景宁县创造性地将老旧住宅改造为文化礼堂、农村书屋、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社区配套设施,并对古建实行微改造,创建了民族书屋、畲文创馆、畲画馆等文化体验馆,让人民群众共享美丽城镇人文美。
四是精雕细琢打造小而精空间体系。突出不同的地域特征、风情特性和乡愁特味,不追求造价高昂、占地面积大的节点装饰,而是在小城镇入口、街角空地,村民庭院、菜园等地点,见缝插针,打造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微公园”和花园庭院。目前,云和赤石的玫瑰花园、龙泉住龙镇的红色节点群等已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巧妙运用本土元素。各地在景观设计中广泛使用本土建材,运用卵石、毛竹、青瓷碎片等打造节点,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还突出小城镇个性和地域特色,构建出韵味各异、特色鲜明的微空间体系。同时,种植易成活易打理的本土果树、蔬菜等,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具备经济价值,景宁深垟村的多肉巷道,缙云胡源乡正在打造的入村口菜园,造价不高又演绎能出浓浓的乡愁。全面发动人人参与。充分发动群众,推广庭院造景,把美丽城镇“微改造”的触角延伸到农户家中,各地纷纷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标准户”创建、老街花卉评比等行动,打造出了一大批风格协调、各有特色的小且精致的农家小院、小巷。其中,缙云依托“花满壶镇”行动,发动人人种花、家家养花、村村赛花,打造出了“花美、城美、人更美”的美丽城镇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