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任村书记(从左至右:吕银芬、刘淼铨、屠见标、袁柏樵、周樟法)参观七一村。 记者 王啸天 摄
浙江在线7月3日讯(记者 苗丽娜 金汉青 市委报道组 吴一赞)“今天是党的生日,七一村的纪念日,也是我的生日,我一直想着,有生之年一定要回家乡看看变化,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终于如愿了。”7月1日上午8时许,一场特殊的“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在嵊州市黄泽镇七一村党群服务中心拉开帷幕。
台上的主角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七一村建村以来的历任五位村书记: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吕银芬(今年100岁),两边依次是第二任书记袁柏樵、第三任书记周樟法、第四任书记屠见标、第五任(现任)书记刘淼铨,台下是该村50多位党员。
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七一村从穷得“揭不开锅”的贫困村变得美丽富足,前不久还拿下了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的荣誉。它的蝶变,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村书记的努力。他们念初心、担使命、谋发展,跑出了一场以奋斗为名的接力赛。建党节当天,七一村党总支特别邀请五任村书记回忆建村初心,共话七一发展。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许多故事令人动容。
“浴火凤凰”报党恩
“七一村从诞生之日起,就烙上了红色印记……”忆及过往,百岁高龄的吕银芬意气风发、声情并茂地上起了党课,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和党同一天生日,曾在七一村工作奋斗过多年,吕银芬的命运和党紧紧联系在一起。“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党的恩情。”
1954年2月22日,吕银芬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黄泽镇首批党员之一。回忆入党时的情景,她激动万分。“当时组织找我谈话,问我入党了怕不怕以后的艰难险阻,有没有准备好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我坚定地说,我全都准备好了!”说着,吕银芬缓缓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在大家面前重温了入党誓词。
吕银芬的丈夫竺青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她全力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常常秘密接待地下党员和浙东游击纵队战士,后来还主动参加了地下党支部领导的民兵组织。历经惊心动魄的革命活动,更加坚定了她对党的信念和忠诚。
新中国成立后,吕银芬一家搬到黄泽参加“土改”,由于工作上吃苦耐劳,表现突出,1951年她作为新昌县推选出来的省劳动模范,出席了浙江省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照片还上了《浙江日报》,至今她还留着这份报纸。回来后她顾不上休息,连夜向乡亲们传达了会议精神,表示要起好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努力生产,支援国家建设。
1955年,黄泽镇组建“七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七一村的前身,吕银芬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而这个“七一社”,正是由吕银芬命名的。“一来,合作社涵盖了镇上原先七村、一村的范围;二来是为了纪念党的生日,特别有意义。”吕银芬说。这位书记身先士卒,干起活儿来特别积极。那时,黄泽经常遇到台风和洪水的袭击,吕银芬就带领干部和群众修大坝。她瘦小的身躯体重不到90斤,却肩挑150多斤的黄沙,穿梭在风雨之中,年长的村民至今历历在目。
谈起这些往事,女儿竺抗美还有些小“委屈”。“在母亲心中,村里的事情排第一位,唯独没有操心过家人。” 竺抗美说,母亲由于工作太忙,曾将自己寄养到其他家庭,“我母亲时常打趣说,你是喝‘百家奶’长大的。”
竺抗美回忆说,小时候某一天的夜晚,母亲拿着生产工具出门去了。好奇的她便悄悄跟在母亲身后,想弄清楚母亲整天在忙些啥。原来,那一晚吕银芬带领着乡亲们下地割稻子去了,好在天亮前晒出,这一干就是一整夜。“呀!你怎么也跟来了?”直到清晨时分,忙完收割工作的吕银芬才瞥见躲在一旁的女儿已经在稻草堆里睡着了。
人们常把山村中聪明能干的女强人比喻为“金凤凰”,吕银芬不但是“金凤凰”,更像传说中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火凤凰”。除了种粮,她还带领村民们种起了水果蔬菜,养起了蚕桑。村民们都说,七一村现在的富足,离不开老书记打下的基础。
“讨饭书记”借粮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1959年,袁柏樵接替吕银芬担任七一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看来,他的使命就是让村里人都能吃上饭,不再挨饿。直到现在,七一村许多村民都还记得袁柏樵响亮的外号:讨饭书记。“哈哈,为了大伙儿,我还真去‘讨过饭’呢。”
外号的背后,是一段苦涩的记忆。
那时候,袁柏樵当书记的时候刚好碰上三年困难时期,七一村很穷,到处都是茅草房,村里经常揭不开锅,1000多人等着吃饭。大家要没饭吃了,怎么办?袁柏樵思来想去,只有一条路——借粮。
于是,袁柏樵出面向大公社借了500斤粮,但是500斤粮食也维持不了多久。于是,他又带着几个村民,赶到附近的大明市,好说歹说才借来了1500公斤粮食。几个人挑着粮食,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翻山越岭运回了村里。可粮也不是随便能借到的。“次数多了,人家就不愿意借了,只能拿些番薯给我们。” 回忆起那段“借粮度日”的岁月,袁柏樵的脸上泛起一丝苦笑。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想要吃饱饭关键还要依靠得当的方法和辛勤的劳动。袁柏樵决定从实际出发,将发展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为了将来不再挨饿,那时候可以说是‘饿着肚子搞生产’。”
为了摆脱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袁柏樵带着生产队到优秀的“标兵田”去取经,向别人学习如何选苗、选种等技术。回到七一村,袁柏樵又带领村民们平整土地、耕种、管护,并划出了机耕路。为了激发村民们的种粮积极性,他还开始在生产队内部施行评选标兵和标兵田的激励措施,这样一来,生产效率直线上升。
“到了1966年,粮食再也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了,村民们全都能吃饱饭了。”袁柏樵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骄傲,“你们可以去看看附近的渔溪坑水库,当年也是我和七一村的村民们一担一担挑出来的,别说是喝水,就连灌溉问题都解决了,造福子子孙孙哩。”
夹杂着乡音,袁柏樵越说越快,眼神中流露出喜悦和自豪。
千方百计富民生
周樟法当上书记不久,就迎来了改革开放,他也看到了新的问题。
“大伙儿吃喝是不愁了,可就是腰包还不够鼓。”为了带领群众致富增收,周樟法逐户走访村民,了解村情民意,并主动向专家求教,与班子成员研究制定出七一村的发展规划。“没有产业,脱贫路上会走得不踏实。” 周樟法给村干部打气,再难,也要干!
周樟法托熟人从外地请来了专业的师傅,在村里办起了小五金厂。年终一算,小五金厂整整为村里增收了一万元。“跟着周书记干,肯定不会错!”尝到甜头的村民们,期盼发展的念头愈来愈浓。
可光是一个小五金厂带来的收益远远不够。不久后,周樟法听人介绍,说当时开木材模具厂比较赚钱。周樟法又到处打听,去外地聘请了一名做木材模具的师傅。几个月后,七一村里的木材模具厂便顺利开工了。周樟法的付出有了回报。厂一开,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不仅解决了6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每年还为村里带来了近6000元的集体收入。
周樟法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任务:让村里的每个人都有出路,让每个人都有钱可以赚。
当年,各地的戏班兴起,这让周樟法有了新的想法。“我们黄泽是越剧名家范瑞娟的故乡,为什么不利用她的影响力,办一个越剧培训班,好让村里的姑娘们也有戏可唱有钱可赚呢?”很快,村里办起了越剧培训班,吸引了众多姑娘们前来学艺,拓宽了她们的就业道路。
村集体富了,村民们的腰包鼓了,但七一村的发展并没有止步。踩准改革开放的节拍,下一任村书记屠见标带着全村百姓办工厂、搞副业,先后带领村民们开起了云母厂和年糕厂。为了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屠见标决定在村里建设一个农贸市场,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全力支持。市场开起来了,村民们不仅买菜方便了,还能分到利润,每年都有10万元左右的集体收入。
致富之路越走越宽。七一村成功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走出一条村强民富的发展道路。
美丽乡村展新颜
“走,我带您去村子里转转。”党课结束后,现任村书记刘淼铨当起了导游,推着轮椅上的吕银芬参观七一村。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店铺、波光粼粼的河流……
“这还是原来的那条老街吗?认不得了,完全认不得了。”焕然一新的村貌,让吕银芬有些应接不暇。
去年,七一村紧密结合“五星达标”村创建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启动老街“唤醒”工程。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党员干部对老街历史人文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修缮、保护,百年老街重拾“芳华”。漫步黄泽老街,修缮一新的清代同泰台门、红旗饭店、同和货铺等百年老台门、老字号商铺映入眼帘,恍如穿梭于时空隧道。这项工程,也得到了现场几位村书记和广大村民的赞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高。”在刘淼铨看来,营造良好的环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眼下大伙儿最大的诉求。
“这是我们村里变化最大的地方,你看看前后的对比,差距大不大?”刘淼铨拿出几张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体现的是村里中山湖改造前后的变化。中山湖此前是七一村最脏的地方,垃圾漂浮在水面上,湖水黑臭,没有人愿意靠近。
由于缺少建设资金,中山湖的治理成了刘淼铨的“心病”。冥思苦想后,他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向一位当地的嵊州市政协委员求助。“咱们村里的中山湖实在太脏了,你能否帮忙争取一些资金,好把中山湖彻底给改造一下,也算为老百姓办件实事。”最终,他们争取了280万元的资金。
有了资金,事情就容易多了。乘着“五水共治”的东风,中山湖彻头彻尾进行了改造。现在的中山湖是七一村老百姓最喜欢去的休闲景点,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会有许多村民散步或跳舞。
村里又将村子进行区块划分,由4位村干部各带领一支团队,对村庄环境卫生开展集中整治,逐一消灭卫生死角,并对河道进行清理。此外,还请了26位村嫂挑起了老街长效保洁的重任。如今,七一村无论是“颜值”还是“气质”都有了很大提升,散发出颇具古朴韵味的美丽乡村气息。前不久,七一村成为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
去年,七一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上百万元,村民的医保全部由村里出,60岁以上的老人过年过节还能收到红包。而刘淼铨觉得,得想法子开辟更多致富的新途径。这不,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2000平方米的新农贸市场年底就要正式开业了。而退休后的几位老书记也没闲下,他们成了村庄发展的“参谋”,大伙儿在发展村子的时候遇到困惑,都会找几位老书记“取取经”。
“我的年纪太大了,帮不上村里的忙了,你可要好好干,一定要带着村民奔向美好前程。”期颐之年的吕银芬语重心长叮嘱刘淼铨。
“您放心,老百姓的事情,我一直都放在这里。”刘淼铨拍拍自己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