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2日讯(记者 吕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给出的庄严承诺。这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体现,也突出反映了民生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分量。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多次强调,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2004年,他提出并亲自组织实施了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探索实践,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把为民办实事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15年来,浙江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在不断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上持之以恒、狠下功夫,确保为民办实事干一件成一件,群众对为民办实事满意率一路上扬。
群众呼声就是第一信号
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在就业再就业方面,先后办了10件实事,全省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在医疗卫生方面,先后办了12件实事,健康浙江建设扎实推进;在基础设施方面,先后办了14件实事,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浏览这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一切足以证明,浙江省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绝非一时之举。
杭州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在梦幻般的乡村校园中快乐成长。该小学是杭州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项目试点学校。今年初,浙江省将“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纳入十方面民生实事。 记者 林云龙 摄
这是浙江对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方位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民的一次郑重承诺。本世纪初,较早实现从温饱到小康发展跨越的浙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更早面临成长的烦恼。如何补上民生短板,回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为民办实事,成为当时省委、省政府深入思考后锚定的方向。
长效机制,重在制度体系建设。2004年10月,在习近平同志提议和推动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着力解决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10方面重点领域问题。并对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作出制度安排。
为民办实事的热潮,由此涌向浙江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各项机制也紧紧围绕一个“民”字不断创新完善。
为更好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各地纷纷建立“民情日报”“民情地图”“民情通”等访民情听民意工作机制,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以期更全面地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2014年底,省政府首次通过网络征集新一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收到意见建议7000余条。
群众深入参与到民生项目的决策中来。2008年10月,宁海县开始在力洋、大佳何两个镇探索试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全程参与征集和票决过程的宁海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林志来记得:“当时镇里像过节一样热闹!”这是政府实事工程实施第一次从“由上而下”变为“由下而上”。
2018年4月,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在全省市县乡三级实现了全覆盖。民生实事项目得以精确回应群众关心问题,“民呼我应”“群众点题”的工作格局在浙江逐渐成型。
创造条件能办事办成事
要为民办实事,不仅要想办事,还要能办事、办成事。
建立完善的责任落实机制,无疑是确保办成事的一个重要方面。每年年初,省政府办公厅都会制订下发办好十方面实事分工方案,对每件实事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牵头单位、协办单位、完成时间和工作要求,由省、市、县、乡各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
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浙江省坚持将相关民生领域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重点。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
景宁县大地村村民叶汝日对此有着直接体会。因为身体残疾,长期卧床,后来又罹患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老叶从2008年开始经常需要住院治疗。好在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这些年来一直在减轻。老叶今年住了5个多月的医院,医疗费用共计8.8万元,其中6.1万元由医保基金支付,1.4万元来自医疗救助,自己承担的比例正逐年减少。
老叶的安心,很大程度来自15年来浙江率先建立并不断扩面提标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及以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资助、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组数字提供了有力证明。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民生支出44148亿元,占总财政支出的72%。其中,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在所有支出中占比提高最快。15年来,全省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都用于改善民生,最大程度惠及百姓。
在逐步建立民生保障财政资金优先安排的基础上,各级政府还努力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为民办实事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舟山,全市15年来累计吸引社会资金10亿元兴办教育;在温州,瓯海区政府收到温州森马集团捐资3亿元所建的学校;而宁波市则在2008年就通过“保险+服务”模式,首创“医疗事故责任保险”,探索以市场化手段破解民生投入难题。2014年,宁波市政府斥资3800万元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仅2015年,“灿鸿”“杜鹃”两次台风就有13.6万户居民家庭获赔。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已经在浙江成为现实。
为民办实事群众来评判
15年持之以恒为民办实事,一连串数据是闪亮的,也是温暖的。
——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连续18年和34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收入倍差却缩小至2.04,为各省区最低。
——养老服务得到加强。自2009年实施改善养老服务供给民生实事,至2018年底,建成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33个,老年配送餐覆盖12103个社区,占全省社区总数的一半多。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85项生态省重点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提前达到国家大气环境改善目标,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经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前列。
——文体设施加快建设。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文化礼堂11059家,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率达100%……
浙江省委始终坚信,群众最能体验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成效,要让群众来评判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成效。
从2005年起,浙江省就开始探索建立民生实事有部署、有督查、有考核,次年向省人代会汇报情况的督查考评机制,把为民办实事考评情况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人大对政府部门工作评议的重要内容,确保十方面实事承诺兑现。
而今,群众也得以参与其中。今年8月,全国首个综合型“互联网+督查”平台——“浙里督”上线运行。城乡居民只要打开手机,点击“民生地图”专栏,省政府承诺的2019年度民生实事推进和完成情况就能一目了然,而且还能参与意见收集、网络投票、公众评价等环节。
“可以说,借助‘互联网+’的理念和手段,真正形成了民生实事由群众‘一起提、一起定、一起督、一起评’的闭环管理和良性格局。”省政府督查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创新建设上,浙江一直没有止步。2016年,车俊同志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公开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撬动民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的又一个突破口。
近年来,浙江省注重把政务服务资源投向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保民政、就业培训、环境保护等领域,着力减少办事环节、整合办事材料、缩短办事时限、减免办事费用、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群众办事“一次都不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2018年底,第三方调查评估显示,全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实现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0.6%和96.5%。而2018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由你说了算”活动显示,群众好评率高达99.48%。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回望来路,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也正是这样的不竭动力,必将推动浙江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承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时代使命,继续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