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小城市 > 塘栖 正文

心灵栖居都市港湾 塘栖稳步推进小城市建设

2014-07-02 16:41  来源:杭州网 

 

 

 

 

  #!time!#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逶迤而来,古镇塘栖,便坐落在大运河的南端。

  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大运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与点赞,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奔流不息的千年大运河将续写她的辉煌。

  而栖居大运河之畔的古镇塘栖一下子就拥有了两项世界级文化遗产,除了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清水丝绵”制作技艺之外,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广济桥也已被列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古镇塘栖迎来了属于她的春天。

  左岸是历史,右岸是未来。2011年,塘栖镇被列为浙江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由此,塘栖走上了古镇保护与新城建设齐发展的路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三年来,塘栖镇获得了“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名镇”、“浙江省十佳美丽小城”、“浙江省旅游强镇”、“浙江最具发展潜力十大新城”、“浙商最具投资价值新型城镇”等诸多荣誉称号。连续两年在全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中,该镇均排名第一。

  眼下,迈入小城市建设已第四个年头的塘栖镇,将继续围绕“京杭运河旅游首位镇、杭州休闲农业之都、杭州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三大功能定位,努力构建“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积极打响“京杭运河文旅休闲之城”的金名片,为打造综合实力更强、区域特色明显、全省一流、全国有名的小城市建设示范与样板夯实基础。

  ◎古运河畔新塘栖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历史悠久。古往今来,发达的水上交通带动了塘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明清时已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现辖27个村,10个社区,常住人口12.5万人,总面积79平方公里。

  2010年12月21日,塘栖镇被列入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试点培育单位;2011年4月20日,塘栖镇小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塘栖镇迅速制定小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一湖、双城、多轴、多片”的城市总体布局(“一湖”指丁山湖,“双城”指塘栖新城和钱江科技城,“多轴”指以09省道、申嘉湖杭高速、拱康路、大运河等多条交通景观轴,“多片”指居住、旅游、文化、产业、湿地等多个发展区块)。并先后完成了《余杭塘栖城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余杭区塘栖镇西侧老工业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浙江超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11个控规和专项规划,涉及到了土地利用、新区建设、园区改造、市政交通、历史文化保护等多个方面。

  同时,塘栖全面整合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倒逼转型升级。积极依托钱江科技城、塘栖装备机械产业园两大平台,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工业的集聚发展。借助“百项百亿”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小城市发展后劲。2013年,塘栖镇累计实施各类项目建设223个,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73.8亿元,同比增长24.7%,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77.69亿元。

  为了给塘栖的特色化、精致化发展留足空间,余杭区政府承诺每年专项安排不少于5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镇本级项目建设,并明确该镇整理盘活的建设用地100%留镇使用。2013年,落实建设用地面积共计835.8亩,三年累计2988.72亩。

  目前,塘栖在建项目有109个,保障房、安置房、余杭区中医院、宝鼎大厦、秋石路延伸段、国家盲人门球训练基地、塘栖二小建迁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正在深入推进。伴随着九龙仓君庭、贝利栖溪望府、龙湖香醍溪岸、广汇栖水珑庭等多个楼盘的迅速崛起以及于2015年底通车的秋石路延伸段,将全线拉近塘栖与杭州主城的距离,吸引更多人来塘栖居住和生活,全面提升城市融合度,古运河边的塘栖新城已初具雏形。

   ◎好水引得客商来

  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塘栖古镇,保护好水环境,就是保护塘栖得以持久快速发展的根基。

  自2013年开始,塘栖镇就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截污纳管、污染企业关停等行动,开展了大量清水治污工作。今年年初,该镇建立了《 “五水共治”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年)》,围绕“全程公开、全员参与、全民共享”的目标,通过树立河长牌、设立进度公示牌、制定作战图、通报每周进度等举措,系统扎实地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工作。同时,也积极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到治水工作中来,建立了民间河长队伍、民间考核队伍、民间监理队伍和民间监督队伍,营造了齐抓共管的治水氛围,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镇“三清”(清船、清网、清垃圾)工作已作阶段了结,完成清理沉船919只,清理建筑垃圾22561立方米,清理老虎网92口,虾笼4536口;“三河”(垃圾河、黑河、臭河)治理也已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河道清淤、城乡污水治理和水利建设等各类工程也正在有序推进中。

  塘栖表示,五水共治的最终目的是“还河于民”,努力将辖区内的58条河道建设成“可游泳、可捕鱼、可畅游”的河,绘制“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

  “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宜居环境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投资。塘栖镇充分发挥小城市建设的体制优势,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灵活的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功能区块的建设运营,实现了城市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为小城市发展增添动力。

  位于该镇的国家盲人门球训练基地就是由当地的民营企业家出资建成,目前该基地已升格为亚残奥会运动中心和中国残疾人体育培训中心,成功承办了多次国家级体育赛事,为塘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塘栖大力发展的旅游、文创、养老等产业,也无不活跃着民间资本的身影。今年4月,塘栖路西侧商住地以1.36亿元成功出让。此外,嘉凯城商业项目经过双方洽谈,目前也已基本达成合作意向。

  活跃的体制,也吸引了大批金融机构来到小城市。余杭区首家村镇银行余杭德商村镇银行在塘栖正式营业,包括杭州银行二级支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也正式落户塘栖。塘栖还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成立小城市开发建设公司,加大城乡建设融资力度。并利用民间资本,运作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三农提供更多金融服务。

   ◎文化旅游共推进

  塘栖小城市的培育,山水特色的保护利用和运河文化的挖掘传承是其最大的特色亮点。

  塘栖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广济桥和清水丝绵,中国观梅第一山——超山,杭州城北最大的原生态湿地——丁山湖,集聚山水资源的历史文化名镇为其打造“风情小镇”提供了天时地利与人和。

  多年来,塘栖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全力实施运河综保工程,完成古建筑修复3.8万平方米,新建商业用房4万平方米;构建了“一河(市河)、三街(广济街、水南街、水北街)、五馆(余杭方志馆、运河申遗馆、谷仓博物馆、塘栖城市规划展示馆、塘栖老字号展示馆)”的景区雏形,初步形成了集文、游、娱、商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今年4月,运河·塘栖古镇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塘栖深入挖掘古镇文化和运河文化,将塘栖优秀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特色节庆,精心推出超山梅花节、塘栖枇杷节、运河开街节、古镇年味节“四大节庆”,去年全年接待游客314万人。今年仅刚刚过去的塘栖枇杷节,短短一个月吸引游客数达81万人次,营业收入12448万元,有效带动了以节庆旅游为主的三产服务业发展。

  眼下,塘栖正大力实施“名山名湖名镇”战略,贯通丁山湖湿地水系和运河水系,将超山景区与古镇景区串珠成链,推出“超山——丁山湖——古镇”水上特色游线,让日游超山,舟游丁山湖,夜宿塘栖赏运河风景成为每个前来塘栖的游客的首选。目前,运河水上游线小循环已开通,游客可乘船沿河行进,体会记忆中的美丽水乡。

  可见,塘栖的梦想就是打造一座原汁原味的河塘小镇、心灵栖息的都市港湾,让塘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远近闻名的山水品质之城。

  ◎全民乐享美生活

  塘栖小城市建设,除了硬环境的更新与完善,软环境提升也是紧随其后。据塘栖镇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任沈策介绍,试点以来塘栖先后有15部门的100个事项下放到审批中心。以前办个房产证都要跑十几公里到临平办,还要来回跑好几趟,更别说工商注册或者项目审批了。现在,塘栖镇还设立了“五大中心”,即审批中心、执法中心、就业保障中心、应急中心和土地储备中心,社会事务管理井然有序,让当地百姓享受到了“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事。

  同时,余杭区政府也是全力支持小城市试点工作。2011-2013年,余杭区财政累计拨付预算内资金7.28亿元。此外,区政府按照与省财政补助不低于1:3的比例建立小城市培育专项扶持资金,三年累计4.5亿元,这些专项资金全部用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回迁房建设以及旧城改造等项目中。计划分三年改造老小区253幢、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2013年已经启动改造了13.26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改造24万平方米,工作也已全面铺开;2013年水岸锦城保

  障房回迁安置农户561户,有序推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去年拆除各类违章建筑25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大了拆违、防违、控违的力度。城区截污纳管工程全面完成,全镇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8%以上,公路通村率、道路硬化率均达到100%,如果说塘栖随着秋石路明年的完工,将进入“秋石路时代”,加快融入主城,那么随着运河申遗成功以及广济桥世界文化遗产呈现,塘栖将加快走向世界,当地老百姓也可以享受到城市生活带来的更好的公共服务。

  经济的发展顺利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2013年,该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年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年增长12%。环境好了,荷包鼓了,精神也爽了,老百姓的生活别提多乐呵了。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