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旅游人文 正文

绍兴上虞民企花一个亿再建一个民间博物馆

2017-03-08 10:43  来源:绍兴网记者 杜静静 李志清 杨燕萍 童波

  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的家具

  博物馆鸟瞰图

  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藤萝翠竹,点缀其间……在上虞中华孝德园近旁,融合老石板、古建筑构件的建筑群韵味浓郁,十分引人注目。

  这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民间博物馆,预计今年10月份开放。它的主人是中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鑫,这是他的第二个博物馆。

中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水鑫

  设计要求向国家博物馆看齐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70岁的王水鑫平日低调内敛,但说起他正在投资建设的博物馆新馆,一下子来了兴致。

  正在建设的新馆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为一个多功能博物馆,内设约10个展厅,其中有一个将用作高规格的书画展示厅。新馆内的收藏品十分丰富,从战国西晋到晚清民国,不仅有越窑青瓷,黄花梨、紫檀、红木家具,青田石雕,还有建筑构件、文玩杂件等。

  “保存这些收藏品,需要控制好相应的温度、湿度。我们专门考察过国家博物馆,与它的设计要求一样,我们每个展厅都启用感应灯光和智能识别系统。”在他看来,有如此完整藏品和良好管理的民间博物馆,目前在绍兴可谓独一无二,就算在浙江省内,如此规模的民办博物馆也首屈一指。整个博物馆建设投入1亿元,于2015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为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现在正在进行繁多的细节布置建设。新馆外部环境更加优美,并与中华孝德园相呼应,实现了我由来已久的夙愿。”王水鑫说,新馆位于中华孝德园景区内,传承与教育意义更大。

  给后代留下一个“活档案”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务实平和的王水鑫从不讳言自己是泥水匠出身,而今在东关一带,很多人仍喜欢称他“王师傅”。

  “我当年的师傅,在当地十分有名,不仅会打灶台,而且会画油漆画,更在修寺庙中大显身手。”他告诉记者,在一众师兄弟中,自己确实是最喜欢学的一个。在他看来,要成为“大师傅”,不仅要会作画,堆塑和凿作这几样手艺也缺一不可。

  正因为好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水鑫便成为泥水匠中的佼佼者,方圆十里都知道他。他能在廊梁和墙面上画画,靠着自学和函授学习,还能做预算和设计,直到后来他自己带建筑队开公司。

  静水流深,润物无声。这么多年浸润在建筑业中,他这个手艺人对古建筑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家庭翻建新房时,随意把原来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建筑构件丢弃在房前屋后,我看了觉得很可惜。在我看来,原有的传统园林建筑只会越来越少。”王水鑫说,作为一个手艺人,对老建筑的失传感到十分痛心。出于惜物之心,只要是与建筑相关的物件,他就会买过来。起初,他只收藏古建筑及建筑构件,如牛腿、木雕、砖雕等,一方面出于自己对建筑的热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对先人的手艺进行保护传承。

  慢慢地,王水鑫对更多能工巧匠的作品产生了兴趣,他从心底里崇敬这些精雕细刻的工匠们。于是,他开始收购一些老家具、老工艺作品,甚至把明清古宅完整地保留下来。

  后来收藏得多了,便开始有了使命感。他想用一种更好的方式把这些宝贝展现给更多的人,并传承下去。

  2009年,他投入5000万元创办浙江中鑫建筑艺术博物馆,2011年5月开馆。总占地面积6422平方米,拥有各类藏品4000多件。

  整个博物馆外观系园林风格,走入其中,便如同置身建筑艺术的殿堂。馆内分左中右三大区域,左侧为天星阁,分五大展示区,分别陈设古建筑构件、老红木家具、明清黄花梨紫檀家具、文玩杂件、越窑青瓷;中间

  为小桥流水叠石假山的园林景观;右侧为明清馆,依次而进的惠恒堂、尚书第、积善堂等三栋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宅,系从东阳、江山等地移建而来。

  馆内每一件展示的物件都凝聚了传奇和艺术。诸如牛腿中的雕刻,讲述着古老传说、文学作品和家训,十分亲切。“麻姑献寿”“渔樵耕读”“三英战吕布”等也通过雕刻作品呈现出来。“人们在欣赏雕刻的精美工艺之外,更能从中汲取营养,得到教化。”博物馆负责人陈少峰告诉记者,一个个建筑构件凝聚了历史、工艺和智慧,乃至人们的情感,“古人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比如这个屏风整个就是一个寿字,郭子仪拜寿的一个个场景镶嵌其中,成为贺寿礼。以前的工匠真的是匠心独具,如此精美作品实属难得。”

  馆内一农家灶台展示间,灶台上有灶神祭台,灶台的一侧墙面上还有凤穿牡丹、福等手绘画。王水鑫说,现在的泥水匠基本上不会弄这些了,如果我们这一辈没人传承下去,这些老手艺就会真正地失传,所以,我们要给后代留下一个“活档案”。

  据介绍,该馆开馆至今,每年开放时间约为250余天,每年接待访客3万余人次。

  “建筑之乡”需要传承好“工匠精神”

  而仅仅过了几年时间,王水鑫再次投入巨资建设第二个博物馆,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因博物馆的运行成本比较大,是件亏本买卖。

  “别人搞收藏是放在家中观赏,我是要把它们展出来给大家看。”在搞了一辈子建筑的他看来,这种“活态保护”的方式,不仅实现了他的梦想,更体现了一份社会责任感。

  在他看来,新馆设施更全,功能更多,而且,也契合了上虞建设“品质之城”的理念。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小细节:2000年初,他去重庆沙坪坝,一连两个早上都流连在三峡广场。他看出的门道是,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展示内容,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精髓。上虞是建筑之乡,应体现自己的文化特色。

  王水鑫身上有着第一代企业家共同拥有的勤奋、敬业、务实、上进的精神。随着藏品越来越多,加上顺应“人文上虞”建设发展,王水鑫想建一个新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别看王水鑫70岁了,但他的思想依然与时俱进。他不喜欢打麻将,平时最喜画画写字,他还与老友们创设了一个“峰山逸社”,大家有时间就会凑一起切磋一番。而他办公室中所挂的书画,都是他自己的作品。“王总的山水画已颇有水准,字也写得不赖。”一位书画老师说。

  王水鑫说,手工艺是门辛苦活,需有一颗平常心,喜欢、痴迷甚至执着,才会做出好东西。手工艺最珍贵之处在于不可复制、有个性,这样也才更符合定制者的需求。社会对手工艺价值的认可程度已经明显提升,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文化重建的时代,迎来了历史转折点。

  以匠心保护传承手工艺,这不仅是王水鑫的收藏初衷,更是他孜孜追求的目标。他说,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就得靠“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也是他心中的一个宏愿。

  从几十年前偶然开始的收藏,到后来将兴趣变成使命,再到今天殚精竭虑地活态保护,推动他坚持下去的,早已不再是眼光和兴趣,而是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毕竟这是凝聚了他多年心血构想、寄予无限情怀的文化瑰宝。

  短评

  可贵的文化自觉  

  投入一个亿,再建一个博物馆,只为把收藏多年的众多建筑构件等宝贝展示给大家看。因为这样的手艺,已经快要消失了,而对于作为“建筑之乡”的上虞,这是承载“工匠精神”的“活物”。建设一个博物馆,留下一个“活档案”,这是一个老建筑工匠的文化自觉。

  诸暨应店街十二都村,祭孟大典隆重举行,“孟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而如今的社会风气太过浮躁,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充满神圣仪式感的形式,净化我们的心灵。”这是新农村建设中村民们的一种自觉意识。

  这是一种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化自觉,十分可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文化自觉需要有一种意识,一种责任,但更是一种甘之如饴的热爱。传统的各行各业,自古蕴藏着许多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静下心,把这些“宝藏”发掘出来,整理出来,传承下来,并非一句口号和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有一批具备这种文化自觉的人来执行。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突出,就地取材,深入挖掘、传承好老百姓身边熟悉的本土文化,这是对乡村文化的最好引领。新农村不光是环境优美吸引人,更有亲和、浓郁的乡土文化吸引人。这会给人一种怎样的乡愁?欣喜的是,这样的乡村正变得越来越多,文化,是许多村庄新农村建设主动寻求的一个“标配”。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永远不能别离的精神家园,时代发展到今天,传统文化依然闪现出其光芒璀璨的一面。文化自觉的根基越广,文化自信的基石就越扎实。我们希望,文化自觉意识也能代代传播,成为一种社会担当。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潘洁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