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串串风车、纸鹤挂起来。记者李忠摄

五柳巷夜景。
这两天,西湖景区、武林广场、钱塘江畔的灯光夜景让人惊艳。
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提升改造,五柳巷文化街区也让中河高架旁边的夜生活“亮”了起来。
古朴的江南民居已经修葺一新,现代的灯光效果勾勒出白墙墨瓦的轮廓——如果说,想要寻找“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那么来这里就再合适不过了。
高架上就能看“灯光秀”
去年年底,五柳巷文化街区基本完成了改造。
“大部分老房子都翻修一新,目前整个街区,只剩下零星几处还在继续施工。”小营街道负责人介绍说。
不过,为了迎接G20峰会,从今年3月份起,小营街道又对五柳巷进行了新一轮改造提升。
先是美化了小广场和建筑外立面,随后持续完善业态。“70%-80%的物业引入文创类企业,剩下的20%-30%依然是原住民,这样既有创新的活力,又能体会地地道道老杭州的市井生态。”这是小营街道对整个街区的设想。
比如,街区内的5号楼,已经入驻了浙大强鹰的众创空间、大疆无人机团队,楼下还有一家创客咖啡馆。
下个月,一家高端康复医疗机构“彩虹鱼”也要开业了,吸引他们的正是这里独特的环境——“五柳巷风景优美、闹中取静,又有日常生活的氛围,可以为康复患者提供很好的心理感受。”机构负责人说。
因为处于中河高架沿线,五柳巷也是小营街道着力打造的G20峰会一景。
虽然贯穿杭州城区南北方向的中河高架已经统一安装了景观灯,但是高架两侧的建筑、街区到了夜间往往黑漆漆的,并不出彩。于是这次提升改造,小营街道特别考虑到了高架沿线的美化效果,尤其是如何展现杭州夜生活的魅力——南宋时,这里可是临安城的富人区。
“在街区提升改造的过程中,房脊上和屋檐下就安装了景观灯,整个街区的亮化景观也进行了统一设计。”街道负责人介绍说,亮灯的范围主要是斗富一桥与斗富二桥之间;过了斗富二桥是“居民区”,为了不打扰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做特别的亮化,以路灯景观为主。
上万只风车扮靓东河
这段时间漫步五柳巷,东河边一串串舞动的风车吸引了不少游人。
很特别的是,这些风车都是用米袋子和各式包装袋做成的,再用废网线、电线串起来——挂在老房子的屋檐下、东河畔的绿柳间,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巧手做出这些风车的,是五柳巷里的居民楼赛敏,今年已经80岁了。
楼奶奶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家门口的东河还是一条“黑臭河”。“河边的路也是煤渣路,一下雨就变成‘龙须沟’。”
她家的影集里还留着五柳巷改造之前的“旧貌”,照片上可以看到破旧的老房子,还有简陋的小厨房。
这几年,经过“五水共治”,东河水越来越清,景观越来越美。老房子整修翻新,实施“拼厨接卫”,过去油腻腻的小厨房变成了干净清爽的饭厅,装上了一套“整体橱柜”,而且有了独立卫生间,再也不用“倒马桶”了。
去年9月,一听说杭州即将举办G20峰会的消息,楼奶奶就闲不住了。
“政府把五柳巷整治得这么漂亮,我也想为峰会做些小事情。”她说,“自己动手把家门口打扮打扮,让我们五柳巷也成为一个景点!”
没想到,这些“小手工”马上吸引了不少老外和游客,他们在楼奶奶家门口停下来,“咔嚓咔嚓”拍了好多照片。
“前阵子,有个意大利姑娘来五柳巷玩,看到我做的风车很喜欢,我就送给她两串,她很开心!”
邻居街坊们更是喜欢,纷纷来找楼奶奶讨,想让自己家门口也都漂漂亮亮的。
“可是,靠我一个人,哪里做得过来呀。”楼奶奶有点发愁。
于是昨天,梅花碑社区“巧手工坊”,葵巷、姚园寺巷社区的手工达人,还有饮马井巷小学的小朋友们一起加入了楼奶奶“扮靓五柳巷”的计划。
小营街道还准备在各个社区收集废弃的米袋子、用过的宣传横幅,用作制作材料,变废为宝。
从峰会倒计时100天起,一直到峰会结束,“营火虫”志愿者们会制作上万只风车、纸鹤,定期悬挂在五柳巷、东河边。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练晔 记者 王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