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e!#杭徽古道,又称逍遥岩栈道,为浙江十大经典徒步路线之首,是古代徽商贩运盐、茶、山货往返杭州的必经之路。古道依山伴水、幽古深邃、怪石垒垒,一路溪水潺潺、山花烂漫、风光无限。但是,说到古道的来历、线路的变迁、沿途的故事,却尚有许多不为人知之处。
古道概貌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几句口诀,生动地描述了徽商向外谋求生路的情景。皖南古称徽州,北靠黄山,南依天目。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全长四十余里,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道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小道,长度大约16公里,这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
在临安的县志中,《古道》专有一节,可见处在浙西的临安是我省和安徽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历来道路众多,不仅可以通往安徽,还能通往南京等地。县志中记载的连接安徽的古道就有数条,有从马啸乡往安徽绩溪的,有从黄花岗往安徽宁国的,有从昱岭关往安徽歙县的,这些都应该被称作杭徽古道。
而其中,县志里描述的最为主要的一条通道,是经过昱岭关的这一条,而不是马啸乡的这一条。据介绍,经过昱岭关的这一条道路全长约123公里,在临安境内的约110公里。路面除越岭石级外,“皆平坦宽广”,一般中间铺砌石板,两边镶嵌卵石。但到了清末民初,年久失修,损坏严重。1933年,杭徽公路开通,部分路段依照古道而建,古道也就完成了使命。这条道路现在湮没不闻,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它的道路和公路多有重复,因此很难看出原貌;一个是地势相对平坦,旅行爱好者会觉得不够过瘾。
相反,马啸乡的这条道路,跃过海拔1052米的马啸岭,至今仍然只有这羊肠小道可通,也就基本保留了古道的本色。且这一带,正处在清凉峰国家级自然区内,风景迤逦,怪石嵯峨,溪流奔腾,再兼古桥、古茶亭点缀其中,飞泉瀑布时隐时现,在一般旅游者那里,将“杭徽古道”的称号纳于名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古道故事多
清管局的老李告诉笔者,古道上曾经发现过一块宋代的摩崖石刻,从上面记载的筑道小史不难看出,早在唐代就有先人于此往返,或者是谋官做事,或者是外出经商。
而村里的几个老人,都对笔者讲起差不多相同的一个故事,只是故事的人物有所不同。大意是说,这条道路最早是由一条本领高强的狗开辟的。主人把这条狗放出来,它在山间寻寻觅觅,终于开出了这条道路。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这个主人应该是明代的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胡宗宪。他在1855到1866年间担任过浙江巡抚,他用这条狗往老家送信。
而清管处的工作人员则向笔者说起:“胡适的日记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他14岁那年跟随二哥去上海求学,从绩溪上庄老家出发,经过江南第一关,到余杭一共走了七天,然后再乘船到杭州。可见他走的就是马啸乡的这一条路。”
现在,古道上的许多遗迹仍然见证着当时这条道路上的繁忙景象。立于江南第一关的如来柱,是出门之人的驱魔辟邪之物。离关口不远的“二程庙”是为山下两位程姓商人在此罹难而筑的。两人避难在山崖下,狂风大作,巨崖崩裂,葬身于此。庙虽简小破败,里面也无神像,但总有过道的村民每逢春祭,都会在庙头贴上红纸,以求一年在古道上奔波的平安,蓝天凹的“徽商洞”是供往来行人歇脚、传递书信的场所。此处的风景比起16公里的古道就要柔美的多,许多人可以在此处客栈歇息,或是三五成群在草地上安营扎寨,应该说,杭徽古道的最终成形,出力最多的是徽商。
古道旁缅怀前人
古道沿途的许多村庄,像浙川村,处在大山的夹缝里,显得耕地特别宝贵。沿途能够见到不少村民都给自家的田地围上了结实的木栏,有的还砌起了带瓦顶的小砖墙,可见他们爱护的心情。不过,现在他们的收入已经主要来自于山核桃、栗子等山货,从村里的房屋看,经济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
马啸乡山边村的陈老已经76岁,年轻时跑过一阵古道。他说,那个时候他送的是邮包,一般有百来斤,一天跑去安徽伏岭镇,在那里住一宿,第二天再背包回来。工资只是比一般的稍高一些,具体多少他已经记不得了,反正是很辛苦。
他带我们去寻觅村中的古道遗迹,大都已经被水泥路覆盖了。只有在村外,还能找到古道的依稀痕迹。
“那时,从安徽运过来的是茶叶、茧丝、粮食等,运过去的则是布匹、日用品。”金老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他们还穿安徽过来的麻布衣服。即使是现在,伏岭那边仍然会把山核桃、笋干、高山蔬菜什么的,穿过山路直接运到马啸这边来卖个好价钱。”不仅在当时,现在杭徽古道可能也是中国仅有的一条还在为通商与走亲访友服务的古道。
对于古道,村民们也逐渐重视起来。颊口的陈根民拉我们去看路旁堆着杂物的凉亭,说要把它腾空,还原本来的面貌。他还把凉亭里刻着的碑文抄写下来,并且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一座桥要一年才能修成,这个地方虽然是偏僻的山野,却也是交通要道,洪水泛滥的时候,将桥冲塌了,使得来往的人望河兴叹,后来大家捐资重建,是乡里的幸事,乃建永乐亭来纪念。而对于像陈根民这样的一直居住在古道旁的村民来说,对前人的感念也是不言而喻的。
古道文明吸引众多游客
马啸这一条古道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不少驴友还会选择在山上扎营,或者借宿村民家中。但金老说:“山高林深,一定要按照规定的路线,在规定的时间里行走。这也是他在这里登记的原因。”曾经有人也在古道上走丢过,老人很是伤心,所以退休后一直在古道旁,守护者来来往往的游人。
可惜不少徒步旅行者还是不太注意,清凉峰管理局旅游科的老李告诉我们,之前已经有两次悲剧发生。前几天还有三位驴友在山上迷路,他们组织人马搜寻,在半夜里才找到。他提请旅游者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过,这一带的风景和故事确实有着相当魅力。我们随便在网络上搜寻了一下,记录自己徒步经过的文字不计其数。且信手摘录其中的一段:“真正的古道呈现在我们眼前,在陡直的窄窄的路上走着,欣赏着尚未被现代文明过度开发而失去本色的山:高山流水将大山劈成两半,山如国画,间中有泼墨般的印记……也算是完成了一次与古人时空上的交流”。
是的,在传统的诗词里,常常可以读到古道这个词,比如“黍穗豆苗侵古道,晴原午后早秋时”,比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比如“长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古道似乎是诗人偏爱的风景,透露着悠远、苍茫的意境,也一样吸引着日益被钢筋水泥包围的现代人。
行走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古道上,既欣赏风景,又体验前人跋山涉水的艰辛,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