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旅游人文 正文

慈溪虞师傅守了50年幢篮手艺 他想申报非遗传承

2014-07-10 08:40  来源:中国宁波网记者 张寅 通讯员 陈邦强 沈波 袁益明 文/摄

                                                               虞师傅编的幢篮

                                                                   虞师傅在切篾

  #!time!#幢篮这一物件,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说起来,这可是宁波的“老家生”。老底子辰光,只要是婚丧嫁娶或做寿上梁的日子,就少不了这幢篮。如今,却成了“文物”了。近日,记者在宁波慈溪观海卫东桥头村见到了一位守着传统手艺的篮匠———虞师傅。虞师傅说,他想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编篮技术传承下去。

  17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艺

  日前,记者走进慈溪观海卫东桥头村大昌门头的小巷子里的篮匠虞师傅家,看到满地成型或未成型的大小幢篮、洋盆篮、碗碗篮,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今年65岁的虞师傅入这行将近50年了。据他介绍,17岁他就跟着父亲学编篮手艺了。在父亲手把手地教导下,慢慢学会了打篮筐、编外格、编内格,最后又学会了最不易学的编喜盖。据说,单是编一个盖子就得20多道工序。

  勤学苦练之后,虞师傅终于将这门手艺活全部掌握了。他已不记得至今为止经他手做出过多少个款式各异的竹篮了。每天反复做着同样的工作,切篾、制版、编篮,日复一日,不厌其烦,虞师傅说:“那个时候很行俏,日日夜夜做都来不及,阿拉从夜里做到天亮。”

  当天,85岁高龄的邻居奶奶正好在虞师傅家串门,她兴奋地告诉记者:“过去富裕点的人家都是用这幢篮的。亲戚中有满月、生日、上梁那样的喜事,就要送幢篮,这是一定要备齐的,幢篮里装上鸡鸭鱼肉等菜肴。”

  现在很少有人入这行了

  问起虞师傅,现在买幢篮的人多不多,他说,现在一般除了用作嫁妆之外,还有部分人用来收藏,也有不少市民过生日、造房子上梁还在用幢篮。

  虞师傅向记者表示,编幢篮,不仅要有耐心,人也要聪明,还要长期练习,所以,现在学这门手艺的人很少了。他大儿子学过这手艺,也会做,但是他没有入这行。

  手工幢篮承载了慈溪三北地区婚丧嫁娶传统文化,现在会这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如果虞师傅做不动了,当地可能很难找到会编这种幢篮的人了。

  虞师傅想申报非遗进行传承

  “我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申报成功,就能将编篮技术传承下去。”虞师傅对记者说。

  昨天,记者联系了宁波市文化馆,文化馆分管非遗保护工作的孔燕副馆长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欢迎广大市民将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申报非遗名录。不过,不是所有的申报都能成功。

  目前,区县一级非遗名录申报工作由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如果有市民对某一项传统文化或实物想申报非遗名录,可以前往所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或申报。

  相关链接

  幢篮———宁波“老家生”

  幢篮是宁波特有的“老家生”,是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用人力扛抬、肩挑的运输工具。

  幢篮,是一盒一盒“幢”起来、挑着走的篮。一担幢篮共六盒,两头各三盒。幢篮是民间竹编工艺品,设计精巧,造型生动,制作精细。

  幢篮多用于“挑节”,如清明、立夏、重阳、冬至以及春节等,未结婚的男方,必须要“挑节”去未过门的女方家,不同的节气要挑不同的“节货”。那个时候谁家有一担幢篮,就会有许多人上门来借用,因此只得预约才能借到。特别是第一次去丈母娘家时,毛脚女婿必须要挑着一担幢篮的“节货”去孝敬的。

  老底子媳妇做产,亲戚好友送产时,不像现在送的是钞票或孩子穿的衣裤、鞋帽等。过去是用红烧肉或蹄髈、红烧鱼、鸡肉、鸡蛋、烤花生、烤素食六大盆,用幢篮挑着上门送产,让产妇增加营养,增加奶水,母子身体强壮。

  俗语说:“嫁囡吃麻饼。”当订婚时,男方根据女方提出的麻饼数量,用幢篮挑往女方,一般两三担。而女方回过来的是大大小小青团,这样,幢篮是满载而去、满载而回。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刘玮玮(实习)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