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教育就业 正文

科技合作打开“聚贤引智”新窗口

2017-01-19 09:09  来源:嘉兴日报记者 朱鑫 通讯员 李嘉渊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对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盐作为县级城市,高端研发资源先天不足,大力开展产学研等科技合作是破除创新瓶颈的重要手段。

  为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海盐已与上海、杭州等地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在全市首创设立“1+X”技术转移工作站,将工作站作为校企技术交流、县域柔性引才的重要平台,撬动产学研合作新支点。

  创新模式,拓宽合作新空间

  “传统产学研合作往往局限于少数企业通过人脉等关系与高校老师建立合作关系,时间不够稳定、合作不够深入。”县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而我县探索设立“1+X”技术转移工作站,通过科技局这个“1”,为企业提供多种选择方向,“X”可以是任意一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乃至大型高科技企业等。县科技局还为“1+X”技术转移工作站配备了办公场所,并通过科技助理网络收集企业需求,定期促进双方需求对接。

  去年,海盐县新增浙江工业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两家“1+X”技术转移工作站,截至目前,海盐县已与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工作站。据统计,通过工作站“牵线项目”达到75多项,已有43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转化,占全县所有产学研项目转化项目的比重为40.1%,而且通过工作站转化比例正呈逐年上升趋势。

  借智高校,筑起创新新高地

  记者了解到,通过借智高校战略,海盐县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去年全年,全县共开展科技对接活动20余次,产学研合作签约项目达40项,累计合同金额5238万元。

  同时,以活动促合作,借力高校资源引导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传授目前行业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要求,引荐学生来企业实习和就业,企业创新蔚然成风,科技人才红利不断显现。

  去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海盐“1+X”技术转移工作站科技大使王利军教授申报的“磷化渣综合处置新工艺及生产线项目”获“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创业类B类领军人才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海盐“1+X”技术转移工作站教授与海盐新跃电器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项目荣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家企业研究院成功列入省级企业研究院公示名单,立项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7家。

  优化服务,助推合作可持续

  除此以外,去年,海盐县出台的《海盐县科技强企若干政策意见》,明确规定对产学研合作中,引进的技术转移工作站每年给予5万至10万元补助;对以合作研发、委托研发或引进购买技术方式实施的产学研项目,按外协经费20%资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通过政策引导、服务优化、制度保障,海盐县力求合作可持续。截至目前,全县已对33个完成成果转化的项目进行补助,补助金额达261.76万元。另外,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工作站建设,对考核合格的院校给予5万至10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保证其在海盐正常工作所需,如项目合作成果效益好,还额外予以奖励。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