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教育就业 正文

来自星星的孩子

2014-08-04 10:16  来源:丽水网蓝东海/文 雷宁/图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time!#再过一个月,新的学年又将开始。然而,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注定与书声琅琅的校园无缘,也无法与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享受欢乐的时光。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天真无邪的脸庞,却冷落冰霜,不与人对视双眼;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分“你我他”;他们被诗意地称作“遗落的天使”、“星星的孩子”,可现实并不那么诗意;他们患上了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这种发育性障碍疾病的成因至今仍是谜。

  这群特殊的孩子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们的家庭都承受什么样的压力?他们有什么样的渴望?社会对他们又了解多少?日前,记者走进丽水几家孤独症儿童家庭和康复机构,感受那个孤独的特殊的世界。

   一个孩子的世界

  陈英之所以不愿意面对媒体,理由很简单,她不愿意让外人知道自己有一个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怕孩子因此而受到歧视。在记者的承诺下,陈英最终同意接受采访。

  在市区某小区,记者见到了陈英的儿子小鱼。大眼、浓眉、圆脸,小男孩正在家里不大的客厅顽皮地来回跑着,天真无邪,看上去与一般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第一眼看上去确实和别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但时间久了,就能发现他的不同。”陈英告诉记者,小鱼今年4岁半,在他4个月的时候,被发现有孤独症的典型症状,最大的表现,就是不理会任何人,“似乎在另一个世界”。

  记者走到小鱼身边,喊了一声他的名字,他身体停了下来,但眼睛却注视着别的地方。记者又轻轻拉了拉小鱼的手,可他仍不愿意和记者进行目光上的交流,只是左右不停地晃动脑袋。陈英对小鱼说:“跟着妈妈说,叔——叔——好——”如此反复诱导了五六遍,小鱼始终没有说出口。

  客厅旁一间单独的小房间,是小鱼的卧室。只见卧室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可以升降的小书桌、两把小椅子,桌上有一些简单的小玩具,还有十几张带有苹果、香蕉等图案的卡片。“卡片是用来训练孩子说话的。”陈英说,这是她从网络上学到的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据称有一定的作用。陈英拿起5张卡片,教小鱼逐一念过,每张卡片分别念了十几遍,但小鱼的发音含糊不清。之后,陈英又随机拿起桌子上的一张卡片问小鱼:“这是什么?”小鱼无动于衷。忽然,小鱼想要跑进厨房,陈英过去拉住,他则拼命挣脱。

  随后,陈英拿来一个未接线的电灯开关给小鱼,小鱼接过便开始反复按。“这是他最喜欢做的事,有时一按就是一两个小时。”陈英说,这是让孩子安静下来的最好办法。

  这是一个人的世界,小鱼沉浸其中,任何人都无法进入。记者能感受到陈英的无助——孩子就在眼前,却又如此遥远。

  整个家庭的困境

  孤独症儿童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一旦被确诊为孤独症,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家庭的困境,孩子家长可能因此抑郁、焦虑,甚至被拖垮。

  “我活一天就受一天的折磨,家里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看不见希望……”孤独症儿童阿虎的父亲谢力无奈地对记者说。

  阿虎是松阳人,今年已经11岁,这个年纪,一般的孩子已经在上小学四五年级。“可他连‘爸爸’、‘妈妈’这些最简单的话也不太会说。”谢力用手轻轻托着阿虎的下巴做一张一合的动作,阿虎才勉强挤出听不清楚的两个字。

  谢力告诉记者,刚发现孩子异常时,亲朋好友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邻居们怀疑孩子是智障。几年前,他和孩子母亲专门带着阿虎赶到杭州某家大医院接受检查,医生说是典型的孤独症。谢力说,当时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不知所措”。医生把他们推荐到了杭州某康复机构,可是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根本拿不出足够的教育培训费,夫妻俩“一个月打工的收入还不够在杭州半个月的花销”,他们只好带着阿虎回到丽水。

  回来后,一家人又多次来到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前前后后加起来,已花了四五万元,不仅所有积蓄花光,还欠了外债。更让谢力夫妻绝望的是,阿虎的病情并没有太大转变。

  “以前孩子还小,容易管束,我们出门打工,就把他丢给爷爷奶奶管。现在孩子长大了,个子高了,力气足了,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只能由我们自己来管。但这样又占用了打工时间,没有经济来源,欠债越来越多,恶性循环。”谢力说着说着,眼眶有些湿润,“前几年我们还有信心,而现在,基本上不抱什么希望,对于未来,也不敢有任何打算。”

  社会大众的不解

  你了解孤独症吗?日前,记者采用简单问卷的方式,在丽水市区街头随机对30名成年普通市民作了调查,其中男女各占一半。调查结果显示,3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4人表示“从未听说过孤独症”;18人表示“仅听说过,但不了解具体症状和表现”;8人表示“听说过,且了解具体症状和表现”;无一人“直接接触过孤独症患者”。

  接着,记者又对8位自称了解孤独症的市民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在问到孤独症的病因时,大多数人选择了错误的“后天环境”,其实,先天性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才是主因。在问到孤独症的基本特征时,一半人选择了错误的“不能与社会接触,肢体上会伤害别人”,而正确的应当是“语言障碍,行为刻板”。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社会大众对于孤独症的了解是相当缺乏的,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孤独症概念没有深入人心。据了解,我国在1982年首次引入孤独症的概念,2006年才将其划入精神残疾类型,而同类调查研究比国外晚了几十年。其二,媒体宣传力度不足。联合国大会于2007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4月2日为“世界孤独症日”。而在我国,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世界孤独症日”的存在,且普及孤独症知识、扩大孤独症志愿服务队伍等活动并没有广泛开展。其三,受传统观念影响,家长并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患有孤独症,且孤独症孩子的容貌与正常孩子没有区别,这也导致了即便大众身边就有孤独症孩子,却并不了解。

  总之,这是一个数目较多,但却不被社会所广泛关注、关爱、理解的群体。正因为缺少关注,孤独症患者愈发孤独。

  医学领域的难题

  社会大众对孤独症的误解其实情有可原。事实上,即便在医学领域,孤独症也是一个不解的难题。

  据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有关专家介绍,至今,孤独症的病因在医学界尚无定论,目前主要有神经系统损伤、遗传、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等观点和假说。其核心表现症状有三点,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除此之外,大部分孤独症患儿存在精神发育迟滞,少数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记忆、背诵方面有超常的能力。

  专家说,孤独症是先天性的脑发育障碍疾病,是神经系统的疾病,并且将伴随终身,现代医学手段尚不能从根本上将其治愈。但在国外,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诊断、治疗孤独症方面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实践证明,经过特殊教育训练正确地、坚持不懈地干预,可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发育障碍,并最终让许多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自立生活。

  此外,专家还提醒,6周岁以前是治疗孤独症的黄金期,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在语言和智商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及早发现、及早诊疗,应当引起孤独症儿童家长的重视。许多家长囿于传统观念,不愿意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孩子的病症,从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是非常不可取的。

  康复机构的缺乏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百万的孤独症儿童,保守估计,发病率约为2%。。而具体到我市,目前并没有全面且权威的统计数据。丽水市残疾人联合会2013年“持二代证残疾人基本情况统计表”显示,丽水市范围共有智力残疾4811人,精神残疾3542人,多重残疾3127人,而其中0—7周岁者分别为133人、9人、30人。据介绍,智力残疾人中部分为孤独症患者,精神残疾人中大部分为孤独症患者,多重残疾中部分为孤独症患者。市残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粗略估算,我市持有二代残疾证的0—7岁的孤独症儿童超过100人。但这远远不是全部,事实上,茫茫人海中那些隐藏着的、“圈养”在家的、不为人知的孤独症儿童群体数量远不止于此。

  据市残联康复部副部长白洁介绍,目前全市范围内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机构屈指可数。2011年投入使用的丽水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科(公办)和2010年开办的龙泉养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民办)是规模较大的两家,分别能接收22名左右和26名左右6周岁及以下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教育。此外,丽水市特殊教育学校,青田、缙云、松阳、景宁等县培智学校,接收6岁以上孤独症儿童就读。

  由此可见,我市0到6岁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是极度缺乏的,超过100名持证孤独症儿童中,也仅有不到一半的孩子有条件接受康复教育。“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需要至少一名家长全程陪同,一些家庭没有这样的条件。此外,康复教育的周期从几个月到一两年不等,时间较长,其他县的家长,很多也没有长期在丽水或龙泉陪读的经济能力或时间精力。”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科老师吴丽燕介绍。

  同时,我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在师资上也相当短缺。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科配有10名正式编制及编外教师,而他们要同时负责22名孤独症儿童和7名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工作,教师和孩子的比例大约为1∶3。“理论上的最佳配置应该为1∶2,即1名教师负责2名孩子的康复工作。”吴丽燕说。同样,龙泉养真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11名教师的规模也达不到理论上的要求。

  此外,我市大多数康复机构的教师原为普通幼儿教师,属于“半路出家”,真正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只占极少数,这对康复机构的专业性有一定影响。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部分孤独症儿童家长和爱心人士自发组建了QQ群进行经验交流。同时,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患者家长和爱心人士站出来,呼吁全社会来共同关注这个“来自星星的”孤独的群体。

  (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孤独症儿童及家长名字均为化名)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胡梦菲(实习)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