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教育就业 正文

如何留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

2014-06-06 08:21  来源:宁波日报陈 敏通讯员张晓林

  #!time!#如今很多中小学生不会说家乡话,不知道家乡的民俗风情,说不出家乡民谣……拿什么留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昨天,在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化高级论坛上,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呼吁:中小学要加快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

  不少学生不会说宁波话

  昨天,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校长李庆明上了一堂公开课,主题是“民俗文化”。李校长特别准备了几首从北仑当地收集的民间歌谣,要求同学们用宁波话来朗读。令人遗憾的是,全班24名学生中,没有几个能完成这一简单的任务。一名从小生长于北仑的男生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不会说宁波话。”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发现,能说出几样宁波老传统的学生还真不多。

  “随着现代化的狂飙突进,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中秋、春节、端午等传统文化正在淡化,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气氛倒是越来越浓。”

  李庆明说,现在中小学校普遍忽略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中极少涉及传统文化内容。李庆明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根脉,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不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根意识、根文化,必然造成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昨天,李庆明给六年级学生上的一堂民俗文化课,让观摩的老师明白,原来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这堂课题为“俗得可耐”。李庆明让学生用宁波方言朗读两首北仑民谣,又让学生比赛用最土的话翻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激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

  阵阵欢笑声中,李庆明从弹弓讲到古时候的裸葬风俗,从葫芦讲到先人的原始崇拜、生育崇拜,再讲到民俗文化的三大分类。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举手提问。

  随后,全班学生就传统文化是存是亡展开了辩论,有人认为传统代表过去,既然有更先进的文化,就应该被取代;有人认为对待传统文化要具体分析,该淘汰的就淘汰,该保留的就应该保留。

  传统文化要进课堂进教材

  据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已经引起教育部的关注,今年三月,教育部制订发布《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怎么融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认为,滨海国际合作学校的做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据了解,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已将传统文化教育列入学校课程,每学期确定一个主题,本学期的主题是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到宁波各地了解当地民俗风情,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民俗展览馆,里面有风车、水车、木雕窗等具有宁波民俗特色的“老古董”。

  专家们认为,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本校的切入点,设置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去。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刘玮玮(实习)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