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教育就业 正文

嵊州岭头山一所学校52个娃 是撤还是留进退两难

2014-05-21 16:13  来源:绍兴网 记者沈卫莉文 何雯摄
 
 
 

         #!time!#大山深处,一所小学,5位老师,52个学生。

  这所绍兴最偏僻的小学之一,位于嵊州市崇仁和柯桥区王坛交界的群山顶上,名叫嵊州民胜小学岭头山教学点,不过当地村民仍称它为岭头山小学。

  岭头山小学与众多乡村小学一样,面临着生源骤减的尴尬,撤留两难,多少折射出乡村小学的一个现状。

  一

  初夏,雨后初霁,记者从嵊州市崇仁镇出发,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前行,山里山弯里弯,一直驶进了缭绕的云雾里。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车程,记者的头晕了,耳鸣了,这时给我们当司机的嵊州民胜小学张校长说,学校快到了。

  车子抵达山顶,四面群山似乎被推开了,现出一块平地,远处的山峰点缀着成片的茶林,还有层层梯田,宛如走入仙境。

  岭头山村就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群山顶上,这个村庄有1800多人,散居在几个山头,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

  岭头山小学居于岭头山村的中心位置,公交站点距其不到百米。

  学校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一幢灰旧的两层小楼,操场是黄泥地,雨后地面上积起一个个水坑,孩子们穿着雨靴在操场上跑动,操场上没有篮球架等运动器械,甚至没有国旗杆。上下课时,老师摁一下墙上的按纽,随即发出“丁零零”的铃声。

  学校因陋就简,却也五脏俱全。除教室外,它有一间10多平方米的教师办公室,5位老师挤在此处办公,另有崇仁中学出资修建的一间小厨房,二楼有教师寝室和一间绍兴晚报心灵书屋。

  学校里最先进的设施是探头,它清晰地映出全校的角角落落。据张校长介绍,这是教育部门统一安装的。

  二

  岭头山小学,嵊州小学单校学生数最少的学校,共计52名学生,孩子们多是留守儿童或者来自单亲家庭。

  “懂事,听话。”这是学校的5位老师对孩子们的一致评价。

  一年级教室在二楼,3女1男,4名学生。和一年级同班的是幼儿班,最小的女孩5岁,她坐在第一排,搭着玩具,也不黏人。一年级上课时,她安静地自顾自玩游戏,偶尔抬头听老师讲课,也有翻看小人书的,教室里极安静。

  坐在第二排的小婷同学,课后不休息,拿出一张50多分的语文试卷,订正起错题,她咬着铅笔不知所措,眼神掠过一丝慌乱。

  坐在她前排的女生回头告诉她正确答案,且给她指出错在何处,小婷站起来,从书包里翻出一本小人书递给前面的女生,以示感谢。

  班主任杜俊老师告诉记者,小婷从小跟着哑巴外婆长大,长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上小学后有些知识一时跟不上,譬如语文课本上的“我和你”,小婷怎么也理解不了“和”的意思。

  13岁的女生陈楚樱和5岁的妹妹同在这所学校就读,陈楚樱上五年级,妹妹上幼儿班。

  下课时,妹妹从二楼下来找姐姐。这天,气温最高达28摄氏度,陈楚樱却给妹妹穿了4件衣服——棉毛衣、两件羊毛衫,再加套头衫,妹妹热得满头大汗,姐姐帮她脱去外套。

  陈氏姐妹的父亲在年初得暴病过世,她们的母亲患病住院,陈楚樱独自承担起照顾自己和妹妹的生活。

  每天5点刚过,陈楚樱起床做早饭,唤妹妹起床,吃早餐,牵着个头刚至她腋下的妹妹的小手去上学,放学时,结伴回家,做饭,做作业,睡觉,周而复始。

  班主任尹丽娜说,陈楚樱成绩不错,语数成绩都在90分以上,是棵好苗子,但愿她能熬过去,茁壮成长。

  理着“童花头”的4年级女孩裘玫林,每天早上5点20分起床,6点从家里出发,她的上学路要翻过一座山,到校时间在6点45分左右。

  老师们见学生,招呼用语从来不说早。因为大山深处的家庭不比别处——天蒙蒙亮,孩子的爹妈就要出门采摘茶叶,孩子也就出门来上学了。

  裘玫林最怕冰冻天,山里气温一旦掉入摄氏零下,地面就结冰,人走在山路上,极易滑倒,裘玫林需要无数次滑倒爬起来,才能到校。

  今年59岁的陈仲树老师在岭头山小学执教39年,明年即将退休。他对记者说,“山里娃上学不容易,记得2008年元旦一场雪,山上积雪不化,整整33天不通班车,期末考试到了,我徒步走到镇上去拿试卷。”

  但是除了放假,无论严冬还是酷暑,孩子们一个不落准时到校。“他们对学习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陈仲树说。

  三

  岭头山小学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

  在陈仲树的记忆里,学校最为辉煌

  走路上学的时期大概在1975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当时小学办有附属初中,学生最多时有三四百人,教师也有15位左右。

  “我亲手送出的大学生就有不少,记不清了。”陈老师很是骄傲地说,这个村子里40岁以下的村民,几乎都是我的学生。

  的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岭头山小学迎来了它的鼎盛期,学校面积是现在的两倍多,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在村子里阵阵回荡。

  但是,“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的“村村办学”教育模式,到了本世纪初发生了改变,国家开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乡村学校进行合并,并力推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如此这般,许多村小就消失了。

  在陈仲树的记忆里,岭头山小学也是从那时开始衰落的,到了2007年以后,生源越来越少。

  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这个以茶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小村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剩余劳动力发生大转移;二是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实行计生政策后,村子里的人口越来越少。

  去年,岭头山小学一度传言要被撤并,当地村民不愿意孩子到村外求学,且认为此处教学质量尚可,要求保留此校。

  当地教育部门听民声,顺民意,留下了这所小学,只是把岭头山小学改名为嵊州民胜小学岭头山教学点。

  去年9月,这所小学新分来了4位大学生,3女1男。

  “学校终于又人丁兴旺了些,今年6年级有6位学生毕业,9月份将有7位新生入学,学生数基本扯平,看来暂时不会撤并了。”陈仲树告诉记者。来到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当老师是辛苦的,除了陈仲树专职教高年级数学外,其他4位老师采取包班制,打破学科专业,统教所有学科。

  太阳来了又走了,傍晚时分,放学铃声响起,这所乡村小学的学生纷纷抓起书包回家,学生一下子如蒲公英般吹散了,校园里安静了下来。

  只剩4位新分配来的大学生老师,他们在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五年级班主任尹丽娜老师指着讲台上的一束鲜花对记者说,这是班上的学生天天在上学路上为她采集的花花草草,仅仅因为我的一句随口赞美“花儿真美呀”,孩子们就坚持了一年。

  说这话时,尹老师的眼里泪光闪闪。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李选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