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e农行动 正文

生态循环农业 需补三大短板

2016-10-25 07:0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桑士达 管竹伟 姚升厚 胡琳

  浙江日报 讯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进程中,龙泉市既取得不俗成绩,也在养殖污染整治、生态循环技术推广、治水资金安排上,面临许多困惑和难题。

  目前,龙泉推行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与其他县(市)存在一定差异,区别于在坚决取缔“低小散”养殖、整治养殖污染的同时,立足山区特点和空间优势,注重推进“农牧、林牧、经牧”融合发展,做到拆迁不减量、整治大提升,从而有效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肉类产品稳定供给。

  从实践看,龙泉的养殖污染整治到位,举措和方法管用,但这种模式推行以来,却与省、市实行的模式不一致,在全省畜牧养殖污染整治深入推进、畜牧产值锐减情况下,龙泉畜牧业产值反而增长,曾一度被质疑,这给该市深入推进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带来困惑。

  与此同时,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呈现青黄不接的现状,力量明显不足;部分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重生产、轻保护观念较重,尽管知道传统方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但由于生态循环技术比传统方式见效慢,在推广应用时有较大阻力。一些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图省工、图便利、图见效快、图产量高,仍习惯用传统方式来生产,甚至出现化肥、农药、除草剂滥用以及畜牧排泄物直排等现象,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由于农业生产面广、量大、点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综合回收再利用,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缺口较大。以废菌棒回收利用为例,该市代料食用菌年栽培量约2.2亿袋,按每袋回收综合利用投入5分钱计算,每年就需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而农业相比二三产业利润微薄,一般农户不愿意追加投入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认为增加负担,这势必加大财政负担。

  尽管如此,在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中,龙泉市从实际出发,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摆在突出位置,有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其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为此建议,加大对“生态循环”模式的支持力度,建立生态奖励或转移支付制度,加快推进生态循环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

  鉴于山区生态的特殊性,在环境承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上相对较强,有利于运用生态循环模式来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效果,建议由省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专题调研,加强对“生态循环”模式的指导,组织实施区域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山区型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扎实推进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县创建,并通过总结梳理提炼,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全面、行之有效、具有推广意义的山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板,以涌现更多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

  建立生态奖励或转移支付制度,不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能提高工作积极性,让生态保护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市,从相对紧张的政府财政中解脱出来,有充裕资金投入治水工作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并且减轻山区农民的负担,激发他们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热情,共享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红利。

  针对我省多山缺水少田的实际,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加强山区生态循环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刻不容缓。建议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专业、有朝气、能创新的农技人才,在基层更好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同时,省农水科研单位和相关院校,针对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加强对生态循环技术攻关,特别是适合山区的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减少投入成本,促进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开发适合山区的微小型农用机械,推动“机器换人”,降低人力成本,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黄玉环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