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这几天,山下湖镇山下湖村的村干部们忙着跟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协商土地流转的事。等事情协商好后,山下湖村的240亩珍珠养殖基地,将陆续从传统养殖模式转型升级为自动化清水养殖模式。
新长乐村的党支部副书记何铁元知道这件事后,特别激动,他从事珍珠养殖、加工30多年,近几年,一直企盼着珍珠养殖能转型升级。他告诉记者,新长乐村共有珍珠养殖水面1000多亩,这些珍珠以传统养殖为主,湖面上漂浮着各色各样的塑料瓶,养殖户还要隔三差五往池塘投放主要为鸡鸭排泄物的有机饲料,对水质造成一定影响。“所以特别期待山下湖村试验成功,要是大家都能变成自动化清水养殖模式,不仅水质能变好,珍珠产量和质量都能提高。”何铁元笑着说,他希望这种精细化养殖模式能陆续推开。
“山下湖村的240亩珍珠养殖基地是尝试新养殖模式的示范基地,计划一期示范基地共500亩,剩余基地还在规划中。”山下湖镇副镇长祝新军介绍,预计9月初,企业可以入驻接手示范基地。祝新军认为,目前,山下湖镇共有珍珠养殖水面4800亩左右,自动化清水养殖模式是一种“绿色养殖”模式,能进一步提升珍珠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动化清水养殖模式具体是怎么样的?浙江清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伟锋介绍,传统养殖模式中一般使用低价有机肥做珍珠食料,蛋白质含量只有5%至6%,有机质成分较高,多余的有机质在水底腐烂变成淤泥,有害藻类会增加,最终导致水中氧分减少。清水养殖主要供给的食料是食品级的蛋白原来供应,清水养殖的水体会增加氧分,减少有机物发酵吸收水体自然氧份,能成倍提高养殖密度。另一方面,传统养殖中每亩水面可养殖1000只珍珠蚌,自动化清水养殖的每亩水面可养殖3000只至6000只珍珠蚌。
郭伟锋表示自己对育蚌养珠的研究已有19年,在2003年时,他在江西省的一块基地试验自动化清水养殖模式,并于2008年试验成功。近几年,通过跟华中农业大学合作,他研发了一整套电脑控制自动化清水养殖模式,并可规模化投产。
“当然,自动化清水养殖的一次性成本投入比传统养殖要高,但从长远来看,还是划算的。”郭伟锋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传统养殖中,每亩水面设备设施的一次性投入资金为1万元左右,而在自动化清水养殖中,每亩需3万元。传统养殖的设备寿命为6至8年,而自动化清水养殖设备可以用20年以上。
除了在山下湖镇实现自动化清水养殖外,郭伟锋还有其他长久打算,他计划在水塘中套养高档鱼,如桂鱼、鲈鱼等,实现鱼蚌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