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e农行动 正文

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需对症下药

2015-05-06 09:48  来源:台州日报 吕新发 丁立磊

  #!time!#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如何让乡村大地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广大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我们当下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而要完成这一目标,科学、合理地解决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是重中之重。

  当前,破解农村垃圾难题,有效改善农村环境,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加大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周边工业“三废”排放监督等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生态文明建设整治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不少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仍不容乐观,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迫在眉睫。

  分析起来,造成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地方重视程度不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尚未摆上一些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且制度建设、责任分工等相关工作还比较滞后。二是治理方法简单粗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还没有普遍推行,相关设备设施严重不足,70%以上的处理方法比较简陋,存在“边处理边污染”的二次污染现象。比如,农村有毒有害垃圾较多,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河水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垃圾长时间堆放,经雨水浸泡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和土壤;垃圾露天堆放极易孳生蚊虫、招来老鼠,成为疾病传染源;农民焚烧垃圾时释放出的强致癌物污染空气,对城乡居民健康不利。三是群众参与积极性不够,许多地方是“政府干、农民看”。四是经费匮乏,治理费用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设和运行费用的缺口相当大。这些反映了农村环境治理已经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对症下药”。

  破解垃圾围村难题,首先要打破制度供给瓶颈制约,为制度创新提供源头活水。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以公共财政资金引领社会资金、聚集村庄资金、吸纳村民资金,为制度创新奠定财政基础;二是扩大农村垃圾治理的规模与聚集度,提高垃圾治理的经济效益;三是加强垃圾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垃圾治理的觉悟与水平,降低垃圾治理成本;四是加快村庄经济发展,为垃圾治理积累公共资金。其次,创新垃圾治理制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制度建设上,可考虑构建复合治理主体。由户、村、县、上级政府共同承担治理责任。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配合,密切协作。总之,只有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理念、有专人管理,多管齐下,才能真正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金菁菁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