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通报,截至8月28日24时,杭州市累计发现登革热本地现症病例104例,无危重病例,无死亡病例。
病例具体分布为拱墅区46例,下城区29例,西湖区13例,上城区13例,滨江区两例,余杭区1例。据悉,目前已有32名患者经治疗康复。登革热疫情涉及区域人口密度大,人员流动频繁,加之目前为蚊媒密度高峰期,短期内登革热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多,波及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针对浙江省的疫情情况,医院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考虑是否进行隔离治疗。
今年为何登革热感染病例特别多?
浙江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龚震宇介绍:这和气温、人群密度、蚊虫密度有关,此外也和全球大环境有关,东南亚等热带地区均为今年高发。根据目前监测到的情况,杭州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成蚊密度较高的水平。
浙江省疾控中心在今年年初,就召开了登革热疫情防控的工作会议,部署相关工作,举办培训班,并在全省各大监测点开展布雷图指数监测,掌握并及时处理。
省疾控中心在此提醒,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尤其喜欢在小型的积水容器繁殖,要注意清理家中的瓶瓶罐罐,有基础疾病,抵抗力差的人群要特别注意。
01,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夏秋季节高发。
02,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浙江省只有白纹伊蚊分布。病毒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染给人类,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传染。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少数还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
03,登革热的潜伏期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还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但不发病,即隐性感染,但是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登革热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如被蚊虫叮咬,出现以下症状要警惕:
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
“体痛”: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
“发红”: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
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
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登革热治疗也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
04,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是防蚊灭蚊
蚊子喜欢干净又静止的积水滩,在城市里有大量静水,水坑、花盆、桶、油漆罐……这些都可能成为登革热蚊子繁殖的场所。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废弃的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
消除或破坏蚊虫孳生地
1.排干房前屋后及屋顶沟渠死水,疏通下水道,污水井加盖,平洼填坑,堵塞树洞。
2.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的缸、罐、废旧轮胎、啤酒瓶、竹筒、陶瓷器皿等积水容器。
3.家庭用的水缸或水箱加盖,以防蚊子进入。
4.防止垃圾堆积,将垃圾放入密闭塑料袋并放入密闭容器中。
5.家养水生植物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并注意容器的清洗,容器底部不要留有积水。
减少与蚊子接触的机会
前往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时,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1.穿浅色长袖衣服和长裤;
2.在外露皮肤及衣服上喷、涂抹蚊虫驱避剂(如避蚊胺、驱蚊酯等),驱避剂应涂抹在防晒霜外层;
3.选择配备有空调或纱门、纱窗的旅馆或住所;
4.睡觉时宜挂蚊帐或使用防蚊剂;
5.及时清空小型积水容器(如水桶、花瓶、花盆、轮胎等)中的积水,观赏性水生植物勤换水并注意容器内壁的清洗;
6.避免前往蚊子密度较高的场所,必须前往时可现场喷洒灭蚊剂;
7.孕妇和计划怀孕的女士尽量避免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国家/地区;
8.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归国、来华人员,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近期外出旅行史;
9.建议从寨卡病毒病疫区回国后28天内不要主动献血;
10.寨卡病毒病感染者发病后3个月内应与其性伴侣采取安全性行为;
11.计划怀孕者或其性伴侣从寨卡病毒病疫区回国后,建议至少8周后再计划怀孕,并在此期间采取安全性行为;
12.如性伴侣感染寨卡病毒,则应在6个月后再计划怀孕。
登革热来势汹汹,防蚊灭蚊成了第一要紧事,但是浙江有个地方,丝毫不用担心被蚊子叮咬——
那就是金华浦江县杭坪镇薛下庄村,传说中的无蚊村。
该村的村规民约中有一条特殊的规定:要求村民积极配合灭蚊工作,齐心协力和蚊子过不去。
无蚊村,一个蚊子都没有吗?一个有山有水的村子,怎么把蚊子消灭?8月16日,记者跟随疾控专家走进薛下庄村一探究竟。
原来无蚊村
并非一个蚊子也没有
从金华市浦江县城驱车往北,沿着210省道开11公里左右,第一眼就被薛下庄村村口的天然大泳池“大王潭”吸引。眼前蜿蜒的壶源江沿着村庄流过,壶源江边沿着村子的竹海修建了一条“健康栈道”,供游客散步吸氧;江另一侧坝子上则有一个露天小酒馆,等夜色降临,便开始迎接三三两两的游客来放松。
有山有水,风景独好。不过山村生活经验在记者脑海里早有了刻板映像:蚊子肯定多,尤其傍晚后四肢不能静止,否则就要被叮!
薛下庄村创建“无蚊村”已满一年,效果如何?记者打算用“人诱停落法”来测试一下,进村不穿长裤穿裙子。
傍晚,蚊子已经进入活动高峰时段,记者一行三人均没有做任何驱蚊措施,暴露四肢在溪边、林间、住宅附近正常活动1小时,引诱蚊子来叮。
疾控专家在竹林查看是否有蚊虫。
结果,溪边没有引诱成功,村宅附近也没发现蚊子,但走进竹林里时记者还是“幸运”地被1个蚊子叮上。如果这是一场正式的考核,根据草拟的《无蚊村考核评估标准》,这个情况要扣5分。“最近刚下过雨,估计竹林里有了新的积水处,要去把这个孳生地找出来。”浦江县疾控中心副主任黄文忠分析。
“无蚊村的标准不是1个蚊子也没有,而是在人的活动范围内,蚊子密度降到一定数值以下。”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龚震宇和记者解释,如果把蚊子赶尽杀绝,那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未知的。
【插播科普】
从卵孵化为蚊,最快要7天,最长要26天,一般要12天左右。蚊子的发育过程分卵、幼虫(孑孓jié jué)、蛹和成蚊4个时期。前3个时期都生活在水中。只要有一点点积水,蚊子就能在里面产下卵,在开始的48小时里,蚊子的卵会一个靠着一个排列在一起并漂浮在水面上,而这个时期大部分的卵都将演变成幼虫,也就是孑孓。孑孓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在水里扭来扭去,蜕皮四次,变成了蛹,经过大概两天时间之后,就成了一只成年蚊子。
让蚊子无处“生宝宝”
专家和全村人都“拼”了!
从去年8月开始,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们,以及浦江县爱卫办、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组成“灭蚊”工作组来到薛下庄村,开始了“无蚊村”建设工作,一边宣传无蚊科普知识,一边手把手教村民们如何消灭蚊子的“制造工厂”。
一年来,“灭蚊”工作组就是和蚊子过不去。省疾控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陈恩富7次下村指导开展“物理灭蚊”:“农村作为蚊子聚集区,又有农作物和水源,用物理、生物的方法灭蚊,才能最大程度保护环境。”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谋划“大花园”建设,未来五年将以把省域建成大景区作为目标,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物理灭蚊方法,就是不给蚊子下卵孵化提供适合的环境。有水的地方就容易有蚊子,只要我们积极清除它们的孳生地,就能有效降低蚊密度,从而减少各种蚊媒疾病的传播。”龚震宇介绍。
在疾控专家指导下,全村动员,对村内村外池塘和水沟淤泥进行全面清理;清除房前屋后积水的坛罐,减少积水型的水生植物种植;对村里数十亩竹林中砍伐留下的根部竹筒全部挖掉或填埋;把40余户老房子里的旱厕改为抽水马桶,填埋不用的旱厕,把污水经化粪池后接入污水管道。对于水缸、水槽、池塘等水域放鱼,让鱼吃掉虫卵。
为能够顺利推进灭蚊常态化,形成长效运维管护机制,村支部把“无蚊村创建”写进“两学一做”工作清单,作为党建工作一项长期任务。村里发动31个党员组成了一支“无蚊村创建队”,每个党员负责4到6户人家。
只要下过雨,第二天党员便要挨家挨户巡逻,把积水的容器都纠出来“剿灭”。“我们村有干部干出职业病来了,在别的村子看到积水的容器都忍不住要去清理。”现任薛下庄村村支书薛孟进告诉记者,经过这次“无蚊村”创建,两委班子的凝聚力也变强了。原来两天一次的垃圾清理工作,也由各位党员义务劳动,为村里省下了4万多元。
创建前和创建后到底有多大的改变?成蚊密度的监测数据最能反映事实。
“每天晚上7点至第二天早上7点,在村里挂诱蚊灯,监测一段时间,看平均每夜每盏灯能捕捉多少个蚊子。”浦江县疾控中心防疫科科长吴红照给记者看了这个夏天杭坪镇其他6个村的成蚊密度和薛下庄村成蚊密度的对比:嵩溪村91.7(只/灯·夜),新光村53.7,礼张村21.3,大许村12.7,横塘村14.4,而薛下庄村只有0.75。
作为全省首个利用物理方法灭蚊创建“无蚊村”,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最近,我省爱卫办、省疾控专家们正在研讨出台一套“无蚊村”标准,等标准正式出台后,薛下庄村或将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第一个“无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