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蚕花”待放 一个水乡农业小镇的“涅槃”之路

2017-08-27 15:51  来源:湖州日报 记者 陈栋

  虽然4月初举办的蚕花节已过,但湖州南浔区石淙镇石淙村85岁的沈林毛还是时常会用老法扎蚕花。她喜欢蚕花,因为蚕花是人们渴望蚕茧丰收、生活富足的精神寄托。“石淙蚕花含山节。”这是当地民间自古流传的一句俗语,意指含山蚕花节的蚕花基本出自石淙。每年的四五月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扎蚕花,蚕花也俨然成为了石淙的代名词。

  这个蚕桑文化深植的水乡小镇,千百年来以农为主,即便改革开放后,受制于交通要素缺失等各方面原因,也未形成自己的规模产业,养蚕事桑、掘塘而渔几乎是当地人生活生产的全部。

  看着周边地区逐渐崛起,石淙谋求转变。“我们要发展乡村旅游!这几年,石淙镇的‘美丽建设’一直跑在南浔前列,这将成为我们从经济发展滞后地向美丽经济集中地转变的坚实基础。”刚上任不久的石淙镇党委书记闵金良有着自己的打算,且已在逐步实施。

  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为本,产业为先,文化为魂。如今,石淙这朵美丽的“蚕花”正以此为基一改往日面貌,含羞待放……

  生态为本激活美丽基因

  花园湾村村民沈桂琴原本打算去镇上购房,搬离老宅,但最近她改了主意,“赖”着不走了。原因竟是屋后的那个池塘。“以前这个池塘堆满垃圾,臭气熏天,后门都没法开。”沈桂琴带领记者来到屋后,指着池塘说,“现在好了,池塘整治干净了,河岸也变成了小公园。这里空气好、环境好,饭后出来散散步,别提多惬意,还搬去镇上干嘛?”

  沈桂琴一席话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今年2月,石淙镇打响了剿灭劣V类水攻坚战,到4月底,全镇60个劣V类小微水体全部整治完毕,部分水体岸边更是被打造成了小公园,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新去处。

  石淙是水乡,水清则村美,治水自然被列为该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上月底完成47.68万平方米“三棚”清理工作,清除了农业面源污染;河道断面完成摄像头覆盖;建起湖州市首个镇级水质监测站……这些年,村民们明显感觉到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

  水清岸美方成画。今年,石淙镇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投入1.5亿元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秩序、镇容镇貌整治,一个水清岸绿、镇美人和的生态小镇正迎面走来。“我们计划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特色鲜明的‘美丽城镇’。”石淙镇镇长任元清说。

  环境的整治同样持续在工业领域。“前几年,一些小木业、小毛纺作坊开始出现在石淙各村,这些企业规模小、隐患大,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从2013年开始,我们对这些小作坊开展了整治行动,集中关停淘汰了一批。”石淙镇副镇长王国权说。

  清理黑烟囱、淘汰小锅炉、关停污染企业……几年来,石淙镇共整治关停22家“四无五违”企业,集中供汽范围以外的小锅炉全部淘汰,黑烟囱实现“清零”。

  产业为先壮大美丽经济

  去年,刚到任的闵金良在一次大会上一口气问了全镇干部4个问题:石淙的优势在哪里?石淙的短板在哪里?石淙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很快这4个问题的答案汇聚到一起:石淙具备优良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缺少特色产业,交通也不便利,需要打造石淙自己的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公路网络建设。“生态与文化是美丽经济的基础,我们要发展以美丽田园为本,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魂的乡村旅游,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变。”闵金良说。确定了总体目标,一张让石淙镇“凤凰涅槃”的美丽蓝图正缓缓打开……

  记者日前来到石淙镇,在进入石淙的主要干道——墙莫线两侧,机械轰鸣,原本的荒地已被平整。“明年,石淙境内5.6公里的墙莫线两侧,将成为一片花海绿地,景观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任元清告诉记者。

  今年,石淙镇围绕“民俗文化特色小镇”总目标,投资1.5亿元,在墙莫线一带打造美丽田园景观带。据介绍,该景观带注重融合景观欣赏性和功能实用性,一期工程包括纵深20米的绿化带、沿线主要建筑立面改造、2米宽的休闲步道等。

  石淙镇的未来规划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洽谈。“项目来了,我们还得好好选一选。农业项目,我们只要生态循环农业,复合式的,我们需要农业综合体项目。”石淙镇副镇长姚欢说,目前已有3个农业综合体项目达成了初步意向,投资1.6亿元的南美白对虾零换水养殖项目一期已投产,预计年产值达4000万元。

  项目的到来需要交通来承载。去年开始,石淙镇投资3.38亿元,对总里程41.462公里的12条农村公路进行改造提升,原有的单车道全部拓宽到宽7米的双向二车道。“未来,我们的设想是,让石淙镇村村有景点,现在的公路网建设将为实现全域旅游提供足够的承载力。”闵金良说。

  文化为魂升级美丽内核

  石淙良畴美柘,阡陌如绣,清代诗人袁枚《雨过湖州》中的“人家门前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便是对她的生动写照,也足以说明昔时的蚕桑事关百姓的生计。

  “伴随着蚕事活动的兴盛,蚕花习俗也随之兴起和相延。近年来,随着深入的挖掘,蚕花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石淙镇党委委员陆建强说。

  2008年,石淙蚕花走进北京奥运会;2010年,走进上海世博会;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受到了国内外各界友人的青睐……

  在注重向外推广宣传的同时,这些年,石淙镇也十分重视蚕花文化内部的传承。

  2013年,“石淙蚕花文化馆”首个非遗传承基地在石淙村落成。这里全景式展示了请蚕花、扎蚕花、插蚕花、嫁蚕花等环节的全过程,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石淙蚕花的深厚历史文化和百姓所寄予的雪一样的憧憬,虹一样的梦。“除了建成蚕花文化馆,我们还在石淙学校传播蚕花制作校本课程,组建缤纷小蚕花社团,让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创新发展。”陆建强说,“现在,我们正以蚕花文化为重点,打造民俗文化小镇。”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正改变着石淙人的生活方式。以往晚间,石淙村村民沈信娜大都和儿子、儿媳在家看电视,生活难免枯燥。如今,她习惯去村文化礼堂的淙韵戏曲社,和票友们唱上几曲尽尽兴。沈信娜坦言,丰富的娱乐文化生活,让她幸福感倍增。

  村村均建有文化礼堂,农耕文化园及民俗文化体验区的逐渐落成,太君庙景区的改造提升……一个个新载体的建设,为文化传承搭建新的平台,不断提升着石淙的乡村品位。“把民俗文化元素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打造美丽乡村的石淙特色,以文化来升级美丽内核,带动美丽产业发展,这是我们接下来的发展思路。我想明年,一个全新的石淙将会呈现在大家眼前。”闵金良对石淙的未来信心满满。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南希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