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舟山:3个普通人的海上“大花园”之梦

2017-08-08 08:04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江帆 通讯员 黄最惠

zjrb2017080800012v01b008.jpg

  核心提示:浙江描摹的“大花园”蓝图,不仅在陆地,同样包括我们的蓝色家园。省党代会强调,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要求加强岸线资源保护和海洋综合管理等工作。面对不容乐观的近岸海域水质,如何在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浙江“海洋之心”舟山,在基层的努力和人们的投入中探寻答案。

  浙江在线8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江帆 通讯员 黄最惠)东海泛粼,远山蒸烟。在海天相接的舟山,一切显得那么美好。

  记者接触的3名普通人,他们互不相识,但都与大海有关:在环保监测一线工作,看了近30年潮起潮落的唐静亮,正在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捕捉、记录着海洋的生态密码;从事30多年鱼粉生意的张银照,领国际之先研发“酶解鱼溶浆”技术,为海洋生态和饲料产业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18岁就在岱山船厂工作的张建军,转而进入一家从事船舶制造的环保示范企业,成为安全环境管理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

  他们的讲述中,有人与海曾经的冲突和波折,有艰难的取舍和选择,也有当下的相依和融合,更有他们对大海的守望与期待——共同生活在这片海上“大花园”。

  人的故事里,往往刻有深深的时代印记。蓝色家园的点滴变化和海上“大花园”之梦,就这样随着他们的轨迹,得以清晰呈现。

  找寻

  蓝色家园的

  生态密码

  8月,正是海岛旅游的黄金时节。每年,人们怀着对金沙碧浪的向往,从四面八方涌来舟山度假。

  今年夏天,来到蓬莱仙岛岱山的人们有了新去处。在高亭镇竹屿新区,总建筑面积接近2000平方米的海景海鲜夜排档临水而立,以全新姿态迎接四海宾朋。

  寻觅海景外,品尝海鲜也是人们与大海亲近的理由之一。推杯换盏间,大海最真实的滋味往往就藏匿在这些接地气的大排档里。

  可大排档,也曾给大海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油烟弥漫、污水直排……游客们欣赏海景的同时,也常被近海处的环境污染所刺痛。

  这,不是舟山该有的模样。为此,岱山县对大排档进行整治,专门开辟出夜排档平台,全面截污纳管,卫生、环境等方面都比原来有了较大提升。2017年,新落成的海景夜排档整装待客,成为岱山海岛旅游的又一张金名片。

  今年50岁的唐静亮,大学毕业后就挥别了都市里的霓虹生活,驻守东海近30年,如今已鬓有霜白。

  他工作的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兼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是中国近岸海域研究领域的权威,曾数次参与国际合作环境考察、多年承担全国海洋环境质量报告。这些年,伴着一艘长54米、宽88米的“浙海环监”号科学调查船,他北到黑龙江与朝鲜交接的鸭绿江,南至广西的防城港,与大海千万次地亲近。

  回想上世纪90年代初,唐静亮刚加入监测站工作,那时候每一次离港,他都心情忐忑。

  一次,船行至平阳水头镇,他目睹40多公里长的鳌江入海溢满白色泡沫,触目惊心。“那时候,监测结果几乎逐年下降,一次不如一次。”大海已经生病了,这是数据告诉唐静亮的客观事实。

  这个舟山金塘岛长大的孩子,清晰地记得童年是如何提着鞋子,在滩涂上摸海瓜子、捡贝壳,与小伙伴们嬉闹。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近海海域污染严重,杭州湾海底生物量已出现明显下降。那时候的他最担心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将留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海洋?

  今年7月,“浙海环监”号再次出海归来,带来的已是好消息:今年两次监测结果均显示,舟山近海海域水质保持稳定。根据《2016年舟山生态环境质量报告》,舟山近海海域水质一、二类海水同比上升8.8%。

  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也把海洋保护的命题摆到了所有人面前。

  告别

  在新旧之间

  艰难抉择

  盛夏清晨,伴着习习海风,位于舟山的浙江丰宇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照,迎来了又一批前来参观取经的客人。

  就在这个月,一条日产量80吨的鱼粉生产线刚刚投产,引入制药行业的低压浓缩技术,为这个行业带来了颠覆性改变——沿用数十年的粉末状鱼粉已能被液态所取代,四分之一的酶解鱼溶浆用量效果即等同进口鱼粉,环保功能与资源利用率得到极大提升。

  渔民出海捕鱼,一网下去捕获到的未必都是大鱼大鲜,夹杂其间的小鱼小虾虽卖不出好价格,却也弃之可惜,于是,专向渔民收集此类海产、用以加工成饲料的鱼粉行业应运而生。

  然而,从小生长在玉环海边的张银照发现,这个本着资源利用的行业,曾经只是“看上去很美”。

  早些年前,玉环的大街小巷分布着300多家鱼粉加工作坊,每年的鱼粉产量却只有上千吨。鱼粉加工过程中的蒸干工艺,产生大量腥臭的废气,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这些加工作坊大多靠海而建,又缺乏专业的环保设备,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2005年,张银照跨越200多公里海岸线,成立丰宇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决心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起航。为此,他先后到秘鲁、阿根廷等国学习世界领先的鱼粉加工技术,后来又投入上亿元,引进全封闭湿法鱼粉生产线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环保处理设施设备,迎来了行业的新生。

  相似的抉择,舟山人张建军也曾经历过。

  从18岁那年进入岱山造船厂开始,码头和厂区就是他最熟悉的地方。车间里轰隆加工的机器声,地上堆放着的各式零配件,穿梭来往的运货叉车,每一个运作流程他都了然于心。

  船舶制造业是舟山的支柱产业之一,上百家船厂在此聚集。2000年之前,船厂基本没有环保概念,厂区内的生活污水仅经过沉淀后就排入海。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油和铁锈水甚至常常就直排到了近岸海域。

  这样的场景刺痛着张建军。海洋是船舶的母亲,当船舶修造的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之时,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调和?

  背起行囊,张建军加入了岱山秀山岛的常石集团(舟山)造船有限公司,任职于安全环境管理部。这家投资10亿元的现代化修造船基地,是舟山当地船舶制造业的环保示范企业。而安全环境管理部,更是他之前从未听闻过的新部门,专门管理着公司里的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也都将发生改变。”一如张建军当初告别时的期许,他与这片蔚蓝海,果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重逢

  人与海终究

  和谐共生

  在纪录片《海洋》末尾,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曾说:我们的每一次呼吸,我们喝下去的每一滴水,都依赖着海洋。现在,海洋的生命也正依赖着我们。

  近年来,舟山陆续开展“海天系列”“剿劣护水”“碧海丽岛”等环保专项执法行动;打响“五水共治”大会战,全面入海排污口、入海河流清理整治,全市约180条入海河道基本实现剿灭劣五类水,191个雨污混排口全部完成整治;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全部纳入智能化环保防控平台……

  展茅鱿鱼市场整治,是舟山的另一场觉醒。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鱿鱼销售基地,聚集着79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超4亿元。秋风干燥的晴好时节,成排的鱿鱼密密麻麻悬挂着晾晒着,随海风摆动,空气中都是鱿鱼浓烈的咸腥。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这里的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排放的废水不达标,废水直排污染附近海域,市场内存在违建,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现象严重。

  去年,普陀区用严格的环保标尺进行衡量,关停不达标企业,累计拆除违法厂房11万平方米。随后,这里将建起环保配套设施齐全的统一厂房,普陀区环保局还专门指导有关环评编制单位,为这片700亩的土地出台一份规划环评作为准入门槛。

  目前,全区已有9家鱿鱼加工企业签订迁回意向。待到2018年秋风起的时候,暂别的渔民们又将回到这里,迎接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对于进入安全环境管理部门的张建军来说,一个新的世界正在徐徐开启。

  过去,张建军对于环境保护的印象,还停留在每个车间分派的“卫生员”。卫生员,可以说是过去舟山船厂环保意识的萌芽,主要负责清理杂物、倾倒垃圾等工作。如今,他的工作职责远不止于此,经常接触的是动辄上千万元的“大工程”。

  在常石厂区内目前共有19套污水处理设施,具备9万吨污水处理能力;每年通过中水回用,能节省10万吨水;废气处理方面更是引入先进VOCs处理设备,有效降低92%的废气排放。去年,常石还与亚洲节能资本ACC合作,开发容量为20兆瓦的分布式太阳能光伏项目,利用厂区内7座厂房屋顶空间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厂光伏发电系统。

  当船厂的屋顶都被调动起来节能发电的时候,海洋也在积蓄着巨大的能量。与常石集团隔海眺望,世界功率最大的潮流能发电项目“LHD林东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静静地屹立于海面之上。在海水流转之间,每年将有3.4兆瓦的电能从大海深处输送上岸,点亮万家灯火。

  人与大海,在经历波折与矛盾后,最终将走向和谐与共赢。到那时,蓝色“大花园”也将梦想成真。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徐光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