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湖州市农业局获悉,为提升蚕桑产业层次,提高综合效益,市政府日前出台了《关于提升发展蚕桑产业的若干意见》,为今后五年蚕桑产业提升发展绘就了“新蓝图”。
根据该意见,到2020年,全市蚕桑产业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拓展,蚕桑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其中,优质生态蚕桑基地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产蚕茧7500吨左右,蚕种生产能力稳定在20万张左右。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记者日前来到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家埠街道的盛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省农科院的规模化蚕桑新品种选育示范基地,田地里已是一片忙碌场景。“新品种的桑苗已经运到了,这几天我们正抓紧时间种植。”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种植共有5个品种,其中4个是新选育品种,共约1.3万株桑苗。“草本桑的苗小,种时要将根全部埋入土,土要踏紧。”基地上,蚕桑产业联盟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吕志强,在旁指导农户种植。吕志强告诉记者:“蚕桑产业要实现转型升级,亟待解决规模化生产问题。人工采摘桑叶费工费时,是不能规模化生产的一个瓶颈。我们在引进外省品种的同时,选育更适合宜机械化收割的草本桑品种,为规模化生产打下基础。”
据了解,湖州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是全国重要的蚕桑生产主产区。近年来,蚕桑产业面临产业规模不断缩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挑战。针对这一情况,意见提出要推进蚕桑业发展导向由“生产”向“消费”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功能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融合”转变的“三大转变”,努力把湖州市蚕桑业打造成现代农业精品产业。
同时,湖州市将重新定位蚕桑产业功能布局,将南浔区练市镇、吴兴区东林镇,德清县洛舍镇、安吉县梅溪镇等15个重点乡镇的12万亩桑树作为平原绿化树种,纳入生态保护范围;在每个重点乡镇设立3个左右的功能示范区,推进蚕桑全产业链建设,不断辐射带动全市蚕桑产业发展。
意见提出,要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龙头+基地”生产模式、加大蚕桑产业科技创新、支持蚕桑产业走出去、建设蚕桑特色乡镇、发展蚕桑历史文化等六个方面,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壮大。鼓励开展桑园流转,引导桑地向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流转,推动蚕桑生产由零碎化、分散化、传统化向规模集聚、生产集约、技术集成转变,形成一批新型蚕桑生产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茧丝绸龙头企业连基地、建基地,支持企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以订单、土地入股、建立合作社等形式,与蚕农建立紧密利益共同体,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研发推广以提高茧丝品质为目的的优良种子种苗,推广高效省力化养蚕技术和设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