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城镇网 > 城镇即时报 正文

海宁巧破农村垃圾分类难

2017-02-28 09:07  来源:浙江在线记者 沈鑫 李迪刚

  浙江在线嘉兴2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鑫 李迪刚) “农村要像城里一样搞生活垃圾分类,这能行吗?”三年前,海宁决定率先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争议声不断。三年后,走在海宁的乡野小路,目之所及,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远近村道宽敞洁净,一一取代了过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

  这些改变的发生,得益于海宁在这三年的推进中,用好了“两只桶”,管好了“一面墙”,谋好了“一个变”。针对村民接受程度差、奖惩机制缺乏、资源就地再利用渠道不畅等与城市有别的农村难题,海宁首先用绿色、白色这两只看似简单的垃圾桶,破题、破冰。

  “烂的扔到绿色垃圾桶,不烂的扔到白色垃圾桶。”一个好记好背的垃圾分类“两分法”在周王庙镇长春村妇孺皆知。烂的对应的是可堆肥垃圾,包括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腐烂瓜果等;剩下的就归于不可堆肥垃圾。“城市用四分法推广,但不适合农村,就用两分法,按照烂的和不烂的进行宣传推广。”海宁市农办渐渐摸准了脉搏。

  如果说“两只桶”管好的是村民家里的“一亩三分地”,那么“一面墙”让自己看到了与乡里乡亲的差距。“张家长、李家短,谁都不愿落后面。”长春村在显眼位置的墙上设置“长春村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考评表”。每周将每户人家的分类“成绩”以绿、黄、红三色公示出来。绿色代表全部正确,黄色代表较好,红色代表不合格。“镇里每月还会随机抽取每村30户进行评分考核,明确各类资金补助与考核结果相挂钩。”该村党总支书记吴一明说。

  此外,将垃圾分类算成一本经济账,尝到甜头的村里人劲道就更足了。在斜桥镇华丰村,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每天能处理400公斤垃圾,可产出100公斤有机肥,供村民免费使用。类似的做法,在黄湾镇钱江村也受到欢迎。

  至目前,海宁已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85.6%。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全覆盖。

微信分享 关注浙江城镇网微信
编辑:王铮铮

相关阅读

城市观察

【城镇观察】创建“美丽河湖” 浙江打造又一张“金名片”

江南水乡美丽浙江,江河湖泊贯穿城乡。对浙江人来说,故乡的河水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源泉,更是心中深厚的乡愁记忆。近日,浙江发布美丽河湖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年),构建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以美丽河湖串联起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

Copyright © 1999-2021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