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家去年分到多少钱? ”春节上来,这句话成了吴兴区环渚街道朱洪村村民薛宝根和邻居见面寒暄时常说的话。老薛口中所说的“钱”,指的是2016年村集体资产股权分红。
朱洪村进行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后,村集体资产实现“共同所有”到“按股所有”的转变,原先属于村集体的资产合理量化到个人,老百姓个个成了股东。
这5年,老薛一直享受着股权“红包”,全家人从农民变成居民,后来又成了股民。身份转换的背后,是我市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大步迈进。
参加股份合作社村民变股民享红利
薛宝根是土生土长的朱洪村人,家中人丁兴旺,四世同堂,儿子媳妇在城里打工,老两口种着家里八亩多地。
市高教园区开工建设后,全村1441亩土地征用完毕。老薛一家从住了多年的房子里搬出来,住进湖城玉堂桥小区,身份也从农民变成居民。
“征收后,我领到4万元/亩补偿款,一家8口分到500多平方米新房,孩子们都住在一个小区,觉得挺满意。”老薛说,有一个问题还是让他感到担忧——土地被征用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为了解决老薛和其他居民的担忧,朱洪村开始对村集体资产管理进行探索与改革,提出“股份分红”概念。“啥是股份分红?刚开始大家伙有点弄不懂,村里的工作人员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 ”
老薛跟记者打了个比方:以前村民们祖祖辈辈种的是有形的土地,现在土地被征用了,村集体资产就是无形的“土地”,将这些“土地”折合成股份,平均分给个人,按照土地股和人口股两部分,享受不同的分红收益。
当时,市高教园区土地征用、拆迁完毕后,朱洪村的主要资产是玉堂桥小区沿街的87间商铺,折合资产价值为2421.3万元。能不能将这笔资产量化到个人,让居民共享红利?
对这个方法,老薛和乡亲们都拍手叫好,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也顺利在社员代表大会上通过,朱洪村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老薛一家都变成了股东。
“红包”越来越厚日子越来越红火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了,如何管理和运作好集体资产,成了最紧要的问题。经过民主商议,大家决定将沿街商铺出租,用租金给股东们发“红包”。
“刚开始时,租金没有这么多。我记得2012年全村分红100万元,我分到1350元;2016年,全村分红300万元,我的‘红包’涨到4096元。”老薛介绍说,一家人凭着村里发的股权证,每年年底拿分红。如今,这宗看不见的“股权地”已让全家人获得9万多元红利。
搬进新小区,每年有“稳定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现在,我每天到社区居委会帮着做点事,孩子们各自成家,去年家里还添了一对双胞胎重孙女。”老薛笑着说,“像我这样的老人,每个月不仅能享受养老保险,村里还有生活补助,一共有2000多元呢。”
看着股份改革带来的变化,老薛深有感触,“以往村民守着自家田地过日子,征用土地后,把户口迁到城里,很多人不大乐意。改革后,资产量化到个人。钱咋花?事咋办?全由村民说了算。今后的生活,一定会更红火。”
-相关链接
5年来,我市农村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推进。 2014年,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全部完成。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共完成1038个村,发放流转土地经营权证2534本。全市1038个村经济合作社核实总资产126.5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34.02亿元,界定人口数201.03万人,股权数213万股。
改革过程中,各村集体摸清了家底,明晰了产权,将原先集体资产抽象的“共同所有”变为具体成员的“按股所有”,理顺“村经关系”,实现“村社分账”管理,真正调动村民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