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我一时冲动,请你谅解。”日前,在陶朱街道调解室,当事人杨友富和宁尚利两个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同时,他们还一齐向调解员道谢,感谢帮他们解决了多年的纠葛。
原来,两人因结算加工费一事一直达不成共识。2016年12月27日,宁尚利因心中气愤,用黑漆在杨友富所在小区对其写下了侮辱性语言,双方闹得不可开交。了解情况后,调解员积极介入,综合考虑当事双方的利益,提出了让两人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最终由杨友富支付给宁尚利加工费2万元,并在调解室当面付清,这起多年的债务纠纷得以一次性化解。
每天协调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如劳资纠纷、家庭矛盾、邻里纷争、工伤赔偿等,已经成了陶朱调解室调解员的工作常态。他们习惯于带着责任和感情去处理矛盾纠纷,熟悉各类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把握好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定纷止争,取得了显著成效。调解员郦孝灿说,调解室平均每天受理2到3起,一年来化解矛盾纠纷数达790起,涉及金额共计2300多万元,工作量可想而知,有时不得不放弃休息日。
不仅仅是陶朱调解室,“老娘舅”遍布诸暨城乡。自我市开展品牌调解室创建工作以来,除了“江大姐”、“老杨”、“老朱”等响当当的名号外,又涌现了次坞晓良、应店街老五、山下湖“泌湖”等品牌调解室。
就拿俞晓良来说,他被称为外来人员的“老娘舅”。次坞镇凰桐村有五金小微企业60多家,在厂里上班的外来务工人员达800多人。“一开始遇到劳资纠纷,外来人员总喜欢一大群人哄上门。”俞晓良说,他就告诉他们,靠人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要以为本地人会帮本地人,调解是平等的,是在法律框架内来解决问题,最后需要双方签字认可。于是,他们派出代表,提出自己的诉求。俞晓良调解总是将心比心,一碗水端平,久而久之,外来人员越来越信任他。俞晓良说:“如今,只要有事,外来人员就会熟门熟路来找我,连老公赌博、夫妻吵架这样的家庭矛盾,都会找我来调解。”
有了金钢钻,才能揽下瓷器活。在具体调解实践中,基层调解组织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老杨调解室依靠法律练出“调解七法”,主要包括“情感感受法”、“换位思考法”、“依法疏导法”、“案例举例法”、“联动调解法”、“把握重点法”和“借助力量法”等,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马剑镇结合“党建+”开展党员金牌调解员评先活动,在全镇推行“四心工作法”,就地化解民间纠纷;枫桥镇杜黄新村调委会结合“两学一做”,因村制宜,开展党员老娘舅问诊,使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在行业性、专业性领域也出现了更多“老娘舅”的身影。市司法局基层工作管理科科长周永松说:“在深入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上,我们加强与医疗纠纷、诉前(联合)、交通事故、总商会等主管部门的联系,借助市调解总会、人民调解协会的力量,深化完善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和业务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建设质量和工作成效。”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736家,人民调解员3536名,人民调解志愿者741名。2016年,共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3761起,人民调解协议标的达45117.4万元,发挥了人民调解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第一道防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