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江帆 通讯员 徐锦晶) 1月11日一早,冒着蒙蒙细雨,柯桥区环保局长张国生带着环境执法队伍再次杀“回马枪”回到了安昌镇白洋村。上个月这里刚查封了33家未经环保审批擅自开工的小微企业,这次突查行动就是为了防止违法排污企业心存侥幸。
看到厂房门前贴着的封条完好,张国生又绕着厂房转了一圈,确认各个排污口都没有“死灰复燃”才离开。
张国生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安昌镇是个传统工业重镇,产业以传统纺织印染和金属制品为主。在近两个月的全区空气质量的月底排名中,安昌镇一连收到了两封柯桥区环保局发出的《大气环境质量预警通报函》。收到预警函后,乡镇须立即查明原因,制定有关整治方案进行复函,环保部门将不定时突击检查。
“过去镇村一级对空气质量并没有概念,更不知道PM2.5是何物,生成根源在哪里。”张国生说。
“环保在忙、乡镇在看”,过去,基层对于环保责任意识薄弱。“我们这里是山区,空气好水也好,还有什么需要测的?”在嵊州、新昌等地的乡镇,绍兴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吴靖就面对过不少这样的疑问。
环保大数据,让绍兴很多乡镇转变了观念和行动。
2016年,作为全国首批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试点单位,绍兴在落实乡镇环保责任上探索破冰,对全市水气监测网络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牌”。
当地环保部门通过与水利部门的会商,整合85个环保地表水考核断面和78个水利水功能区断面,扩大水质自动监测考核断面到128个,并将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布到118个乡镇和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乡镇水气监测网络全覆盖的设区市。
各个监测点的“全覆盖”,为的是得到最全面的数据,比如各个乡镇每天空气质量怎么样?每月水质的排名如何得出?有了数据做支撑,环保部门就能向各乡镇发出底气十足的预警通报函。
在鉴湖畔的柯岩街道海山村,记者见到了去年12月新落成的海山大桥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大约十平方米的绿顶铁皮小屋,里面整齐放置着水质留样器、总磷分析仪、氨氮分析仪等工具,水质数据在这里能自动获取更新。负责运营维护的宁波理工环境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周至少会来实地查看一次,确保机器正常运转。
“数字环保已经成为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未来大数据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吴靖在环保系统工作15年,“过去水质数据用人工采样方法,两个月更新一次,不能及时反映当地水质情况。采取水质自动监测站后,数据更新频率变为每4小时一次。”
说话间,吴靖点开了电脑上的环境监测数据平台,水系图上清楚标注着128个断面,各个乡镇以不同的颜色做代表。
吴靖介绍,目前水质和空气质量的自动监测站都在陆续接入数据,到2017年底前能完成监测站的全部接入,届时全市水气动态将全部显示在一块屏幕上。